肯尼迪遇刺档案分享:推荐几本好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19:35:29

沉船 静静的顿河 伊豆舞女 荒原狼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三联书社推荐的100本好书》PDF资源分类:
资料/图书杂志
发布者:
xylove
发布时间:
2005-08-04 17:07
最新更新时间:
2005-08-05 21:19
浏览次数:
8026
实用链接:
收藏此页 eMule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安装eMule后,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三联书店推荐好书.rar 192.0MB
eMule主页 下载eMule 使用指南 如何发布

中文名称:三联书社推荐的100本好书
版本:PDF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介绍:

三联书社推荐的100本经典好书有部分PDF的,还有别的类型的
爱因斯坦谈人生.rar
/__百年孤独.rar
/__北岛诗选.rar
/_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rar
/__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rar
/__丑陋的中国人.rar
/__第三次浪潮.rar
/__傅雷家书.rar
/__红楼启示录.rar
/__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rar
/__论美国的民主.rar
/__魔鬼辞典.rar
/__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民族精神.rar
/__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rar
/__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rar
/__士与中国文化.rar
/__世界史纲.rar
/__双桅船.rar
/__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rar
/__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rar
/dengxiaoping(1).pdf
/dengxiaoping(2).pdf
/dengxiaoping(3).pdf
/h.chm
/长恨歌.zip
/传统下的独白.zip
/第二十二条军规.zip
/第二性.rar
/第五项修炼.exe
/动物庄园.rar
/废都.zip
/富爸爸,穷爸爸.exe
/富爸爸投资指南.chm
/古文观止.exe
/韩少功文集(马桥词典).chm
/杰克-韦尔奇自传.exe
/渴望生活.chm
/宽容.chm
/龙应台——野火集 .chm
/论语别裁.exe
/论自由.chm
/卖桔者言.chm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zip
/尼采选集.exe
/平凡的世界.zip
/棋王.htm
/千江有水千江月.chm
/全国首届MBA学生论文大赛获奖论文集.exe
/全球通史.exe
/人间词话.exe
/人有人的用处.chm
/撒哈拉的故事.zip
/上下五千年.exe
/社会契约论.zip
/生存智慧-奥修.exe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zip
/圣经故事.exe
/时代书城---倾城之恋.htm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zip
/时间简史续编.zip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zip
/数字化生存.zip
/谁动了我的奶酪.exe
/万历十五年.zip
/西方哲学史-罗素.exe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zip
/心灵史.chm
/喧哗与骚动.zip
/学习的革命.zip
/尤利西斯.zip
/约翰·克里斯朵夫.zip
/增长的极限.chm
/曾国藩.chm
/张爱玲文集.chm
/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exe
/追忆似水年华.zip
/自由选择.chm

我最喜欢《我的爱俘获了英国王子》

<恶作剧女孩>
<风一样的少年>
<痞子王子>
SK,我的底盘>
<是我的,你别碰>
<变态王子与高傲公主>
<世界上最讨厌你>
<我的可爱老师>
<上天送我一个王子>
<我是苯,又怎么样?>
<就是要惹你>
<泰迪男孩>
<那小子好拽>
<那小子真帅>
<狼的诱惑>
<别碰我的男朋友>
<别碰我的女朋友>
<我是女生我怕谁>
<尚高的那个臭小子>
<老虎帅呆了>
<第100天的约定>

《芒果街上的小屋》 [美]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著 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青芒果之味

沈胜衣

芝加哥的拉丁裔聚居区,贫穷,拥挤,吵闹,单调。欢笑是那样单薄,梦想是那样渺远。小女孩埃斯佩朗莎认识一位爱美爱打扮的萨莉,她家里管教很严,放学得直接回家。那时候,“你变成了一个不同的萨莉。你把裙子拉直。你擦去了眼皮上的蓝色眼影。你不笑,萨莉。”“萨莉,你有时会希望自己可以不回家吗?你希望有一天你的脚可以走呀走,把你远远地带出芒果街……”到时会有一所美丽的大房子,窗子打开“所有的天空都会涌进来”,周围没有爱管闲事的邻居和杂乱的小店,“只有树,更多的树,还有足够的蓝天。”
埃斯佩朗莎自己的屋前有四棵细瘦的树儿,她“每晚对着树说话”。“它们是唯一懂得我的。我是唯一懂得它们的。”她想要“一所我自己的房子”。“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拾起。”“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我自己行走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前的纸。”
后来,她终于走出了芒果街,有了自己亮紫色的房子。但她忘不了从前那段时光,用“诗笔”写下了一本《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现实中,她的名字是桑德拉·希斯内罗斯,这本“诗小说”,以优美、敏感而细腻的文笔,写出一个女孩的成长,微尘般的快乐和阴影般的困窘,观察与思悟,幻想与疼痛。
在芒果街上那悲哀的红色小屋里外的众生相:
爷爷去世了,勇敢的爸爸哭了。“黑暗里醒来的疲惫的爸爸”。“我想要是我自己的爸爸去世了我会做什么。于是我把爸爸抱在怀里,我要抱呀抱呀抱住他。”
孩子们在看云,聊着各种云都像些什么。“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
年轻的母亲密涅瓦,劳碌一天后的深夜,会在小纸片上写诗。“她让我读她的诗。我让她读我的。”她的丈夫不断出走又不断回来,有一天她又被丈夫打得浑身青紫,“我不知道她该往哪去。我毫无办法。”
因长得美而被丈夫锁在屋里的拉菲娜,“年纪轻轻就因为倚在窗口太久太久而变老”。“酒吧的乐声从街角传来,拉菲娜希望能在变老以前去那里,去跳舞。”
“玛琳,街灯下独自起舞的人,在某个地方唱着同一首歌”。“她在等一辆小汽车停下来,等着一颗星星坠落,等一个人改变她的生活。”……
这些卑微的人,上帝很忙,没空照看他们,让他们在人间一再摔倒。
也有“好日子”的乐趣。几个小孩凑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一起骑着在街上快乐地兜圈。有个胖女人说:你们的装载量很大呀。小孩喊道:你的装载量也很大呀。
也有人情的慰藉。洗礼晚会,她有了新衣服,可是还缺鞋子。穿着旧凉鞋的她不敢和别人跳舞,“拿乔叔叔”安慰她说:“你是这里最漂亮的姑娘”,拉她跳了舞。……
读这些细碎的故事,感觉跟我钟爱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有共通的气息:都是短小的篇幅,温和的笔墨,写幽微的人与事,平静白描中的忧伤和哀怜。也许,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遥远的文化源头?所以汪曾祺、南星对阿索林的两句评语,对桑德拉·希斯内罗斯也是适用的:作品,“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其人,有“正视着不可挽救的悲哀的人世间而充满了爱心的目光”。
桑德拉·希斯内罗斯写到一个怀念家乡的玛玛西塔,拒绝说和听英语。而她给书中叙述者取的名字“埃斯佩朗莎”,在英语里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语里则“意味着哀伤,意味着等待”,“一种泥泞的色彩”。——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作为进入美国的移民,族裔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痛苦的割裂、抗拒,也有痛苦的妥协、追求。
他们要挣扎逃离出那片带着色彩的泥泞,哪怕用最脆弱的笔和诗。埃斯佩朗莎写了一首诗:“我想成为 / 海里的浪,风中的云,/ 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 / 跳出自己的身躯……”垂死的卢佩婶婶说:“很好。非常好。”“记住你要写下去,你一定要写。那会让你自由”。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摆脱。别人对这小女孩说:“你永远是芒果街的人。你不能忘记你知道的事情。你不能忘记你是谁。”“你要记得回来。为了那些不像你那么容易离开的人。”最终,作者在全书结束时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那些身后的人,是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永远的支撑。但,我们也不能把《芒果街上的小屋》仅仅视为美国种族文化冲突的故事,它属于整个现代世界,我读此书,就不其然想到现在我们城市里的外来人聚居区。
而书中的小女孩,又让我想起老狼唱的:“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所以,它更是一个生命的故事。
离开,是为了回来。因为过早品尝了未成熟的青芒果,那味道,酸涩却又带着一缕淡淡的幽香,成长的滋味,会始终飘绕在你的生命里,告诉你:你总会离开,你总要回来。

二〇○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

漫步芒果街

黄梅

作者简介:黄梅,1950年生人,著名英美文学学者,翻译家。《读书》、《万象》主要撰稿人之一。早年获美国罗格斯大学英语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 1954-)写的一本小书,讲述一个名叫埃斯佩朗莎·科尔德罗的小姑娘在芒果街的生活。这本小说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融进了许多作者本人的童年经验。

关于作者

希斯内罗斯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父亲是墨西哥籍人,母亲也为墨西哥裔,家里还有六个兄弟。作为穷苦拉丁美洲移民子女,希斯内罗斯饱尝了边缘弱势群体的生存况味。在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家人在芝加哥和墨西哥之间来回迁徙,一直没有稳定的居所,自然也没有稳定的邻居和朋友。这使她十分内向,也非常渴望友谊,渴望和世界打交道。在孤独中她爱上了读书,也学会了观察。她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录下所见所闻。
高中时代有位老师发现了希斯内罗斯的写作才能,鼓励她朗读自己的文章。同学们热烈的反响让她信心大增。中学毕业后她进了芝加哥的罗约拉(Loyola)大学,后来又得到推荐就学于美国著名的研究生写作培训班——爱荷华大学写作班。
她是那届爱荷华写作班里唯一的拉美裔学生。这使她感到不自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动笔写东西。但是文化和思想上的冲击也使她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或深化了。比如说,她曾和同学们讨论法国哲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空间诗学》中的一个观点:即把“对家的记忆”归为给人以安慰的观念性空间(conceptual space)。这与她的个人体验大相径庭。她意识到,自己的记忆里充塞着拉美裔聚居区里形形色色的人,“家”则是一所令她感到难堪的破房子。她说:在爱荷华的经历很重要,“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他者属性”。
1978年希斯内罗斯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在芝加哥的中学和大学工作,与少数族裔的贫困学生打了很多交道。看到他们的困境和迷惘,她再次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决定要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芒果街的小屋》。在20世纪后期美国知识界高度重视族裔问题的文化氛围里,这本书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争论。它于1985年获得了“前哥伦布基金会”颁发的美国图书奖并陆续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1989年被收入《诺顿美国文学选读》,后来又由大出版社兰登书屋取得版权并推出平装本。与此同时,各种评论、导读纷纷出台,耶鲁大学的大牌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也亲自出马编了一本导读。有些导读十分详细,几乎逐节逐段地解释发挥,篇幅大大超过了原作。如此对待一本并不引经据典、语言顺畅的半“童书”,的确有些令人惊讶,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化的特异景观。
成名后的希斯内罗斯又陆续在一些学校任过职并一直笔耕不辍。她的作品还包括诗集《坏男孩》(1980)、《荡妇》(1994)和短篇小说集《喊女溪及其他》(1991)等。

少女呢喃

喃喃自语是少女埃斯佩朗莎?科尔德罗的存在方式之一。
《芒果街》全书由44节短小的片段独白构成。每节围绕一个不同的话题。那些“节”或“篇” [1]讲述在小埃斯佩朗莎心中留下痕迹的一些经历,或围绕某事某人,或有关头发、云朵、树木和荒园,等等。
进入芒果街世界,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那讲话的声音。人们们常用“清澈如水”之类词汇来形容它。尽管它其实并不像乍读时感觉的那么纯粹而明澈,尽管渐渐地我们会分辩出复合于其中的成年人的追怀之情,但是最主要也给人最深印象的,确实还那是个十多岁的敏感小女孩的话音。小埃斯佩朗莎在对自己、对自己想像中的至亲好友说话,心口相通,毫不设防,没有间隔和距离。
“我们不是一直住在芒果街的。以前,我们住在鲁米斯的三楼,那以前,我们住在吉乐……”开篇那近乎透明的语句直接把我们带进科尔德罗们的生活。我们于是意识到,这是个居无定所的穷苦家庭,家口在不断扩大而居住条件一直很糟。全家人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栋像“电视上”那样的体面而便利的住房。但是芒果街的“新居”是个巨大的失望,不是他们想要的,而是他们不得不迁住的另一处破房子。
不时的,有句子会像阳光下闪着异样光彩的石子出其不意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妨稍稍驻足,听听那些字句的音调,品品它们所提示的意象。比如:芒果街的新居“是个小小的红房子。门前台阶窄窄的,窗户那么小,小得让你感觉它们好像是屏住了呼吸。墙上的砖块好多地方都在崩落。前门肿胀着挤得那么紧,你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推开走进去。”屏住呼吸的窗户和肿胀的门。多么栩栩如生。什么样的人会这么看这么想?那拟人的笔法所展示的难道不是个万物有生命有灵魂的童话世界?当然,新颖而生动的比喻所提示的感受却不一定简单也不一定轻松:小窗口很可能意味着压抑、与肿胀相关的首先是疼痛,如此等等。
又比如,在“男孩和女孩”中,小埃斯佩朗莎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会有我自己的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我可以像她吐露秘密的朋友。一个不用我解释就能听懂我的笑话的朋友。在那之前,我将一直是只红气球,一只底下被拴住的气球。”红气球?为什么是红气球?是在放信号?是在孤零零地飘荡?是希望挣脱远去?还是焦虑地等待相知?我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一个高高在上的红气球,还有一个形单影只、眼里漾着渴望的小姑娘。也许,这就够了,这就是最好的意会,此外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不需要再明确定义说:气球象征什么,拴系意指什么。
还有妈妈的头发和妈妈的气味。一家六口每个人的头发都不一样。但只有“我妈妈的头发,我妈妈的头发哟,好像小小玫瑰花结,好像小小糖果圈儿……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气味那么香甜,是待烤的面包暖暖的香味,是她给你让出一角被窝时散发出的和着体温的芬芳。”从头发的外观到气味再到对母亲的依偎,女孩独白的思绪一步步漂移,转到了躺在妈妈身边的美好感觉:“你睡在她身边,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好像面包的头。”在对母爱的颂歌里,声音的多重性变得明显了,我们不仅听到小姑娘宁馨的呼吸,也隐约嗅出成年女人追忆往事时的沉醉。

还有那些歌谣……

在这些诗意的片刻,短暂的停留曾把我带回到凝神注视疏疏坠落的雨滴一点一点打湿北京四合庭院地面砖头的年月。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记忆的天空里依稀地布着夏日的树荫。不同读者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如果读得慢一点,让埃斯佩朗莎的轻声呢喃在你的心镜中投映出某些图象,呼唤出某些联想,敲打出某些节奏和音律的回声,那将会是一种美的体验——即使其中有时会包含痛楚和酸涩。

背后的“故事”

《芒果街》虽然由一些相对独立的小“节”构成,但它们有内在的关联,总和起来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大城市中贫苦墨西哥裔少女成长的“故事”。在“我的名字”一节里,埃斯佩朗莎说明:她那多音节的长名字来自西班牙语,在美国学校里被同学认为既别扭又滑稽。她很明白:自己属于“棕色的人”。
在种族差异和矛盾非常突出、对肤色和族裔问题十分敏感的美国社会,身为拉丁美洲移民后代常常意味着家境贫穷、遭人歧视以及文化上的隔阂与失落。因此,埃斯佩朗莎的成长历程蕴含丰富的社会学内容。布鲁姆说:重读《芒果街》在他“不是一次文学体验”,更多的是唤起了他对墨西哥(裔)人的生活和传统的关注。 [2] 他主编的导读也主要聚焦于与作者身份和作品内容相关的族裔、性别、贫富和文化差异等问题。
初到芒果街,小埃斯佩朗莎结交的头一个朋友是“猫皇后凯西”。凯西家里群猫聚集,连餐桌上都有猫自由散步,显然也是穷人家庭,决算不上讲究。小凯西对新来的邻家女孩很友善,主动给她介绍介绍当地街坊和店铺。然而她也会吹嘘自家的法国亲戚和那里的“家宅”,会童言无忌地直说科尔德罗之流(非白人)的到来导致社区档次下降,所以她家将要向北迁居,还会警告新来者不要和“像老鼠一样邋遢的”露西姐妹玩耍。小孩子似懂非懂的话充分地并且残忍地折射着成人社会的矛盾、弊端和偏见。
透过小埃斯佩朗莎的眼我们认识了众多芒果街的拉美移民。有凯西走后搬进她家房子的“么么”一家。有住在他家地下室的波多黎各人——他们中的一名少年曾偷来一辆黄色卡迪拉克豪华车并载上所有邻家孩子在窄街上兜风过了把瘾然后被警察拘捕进了局子。有又想攒钱和波多黎各男友结婚又想在美国另找个阔丈夫的玛琳。有被男人遗弃的单身母亲法加斯:她带一大窝孩子艰难谋生,无人管教的小家伙们一味胡闹,终于有一天酿成惨祸。还有新到美国来的胖女人玛玛西塔,她不肯下楼也不愿说英语……
一顿午餐也能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小埃斯佩朗莎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能在学校餐厅吃午饭的“特殊的孩子”。“餐厅!这名称听起来就不同凡响。” [3]小埃斯佩朗莎千方百计说服了妈妈给她带饭。然而妈妈写给主管大嬷嬷的请求信毫无说服力。她去和嬷嬷谈话,受尽折磨,才勉强得到允许当天留在学校吃饭。最后,她在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食堂里流着泪吃带来的冷腻的米饭三明治(她家的午饭没有肉),感到那么失望,那么满心屈辱。我们恐怕得动用点想像力才能充分体会学校食堂对于这个孩子的巨大诱惑。把如此微不足道的就餐权利幻化成某种美好辉煌体验的,该是多么辛酸而卑微的处境。此外,从各位掌事嬷嬷的言行,我们还能感受到拉美裔穷孩子读书的天主教会学校的氛围。
当然,穷孩子也有自己的快乐。埃斯佩朗莎不顾凯西的警告,和露西姐妹交了朋友。她们凑钱合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三人一起挤上去,风驰电掣地穿过整个街区。那是“我们的好日子”。老吉尔的旧家具店又小又黑又脏,里面只有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但对孩子们来说仍然魅力无穷——比如那个能发出奇妙声音的音乐盒。仰头看云彩是大自然提供的探讨“科学”和“审美”的机会。唱着歌谣跳绳则是街头平民孩子的快乐游戏。
参加小表弟的洗礼晚会是忧喜参半的体验。妈妈为埃斯佩朗莎买一身鲜亮的新裙子,却没买新鞋。这让她沮丧万分,晚会上根本不敢去和男孩子跳舞。不过,墨西哥移民中存在着浓浓的家族和同乡亲情。长者会关照孩子们,而且大家沾边不沾边都算是“表亲”。后来埃斯佩朗莎在那乔叔叔的鼓励和邀请下进了舞场,跳着跳着就跳疯了,跳得兴高采烈,无比风光。
发生化蛹为蝶巨变的青春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姑娘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屁股和腰身。她们跳着舞,跳着绳,同时半是天真无邪、半是初解风情地唱着歌谣。她们穿上别人送的五颜六色的旧高跟鞋招摇过市。她们开始对男孩子生出兴趣。埃斯配朗莎开始打第一份零工。她在照相馆分装照片,那儿的一个看来和气谦卑的东方人突然吻了她。我们几乎能听到她的心跳,感到她的尴尬和惊恐,也不免会对留在叙述之外的那东方人的境遇、心态和动机等等生出一些模糊的猜度。
真正的初吻发生在这之后。在嘉年华会游乐场上,约定碰头的女友萨莉没露面却有一群男孩来纠缠,其中一个还强行亲吻了埃斯佩朗莎。这撕碎了少女对爱情的幻想。
萨莉,你撒谎。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所有的故事和电影,你们为什么对我撒谎?……
萨莉萨莉都一百遍了。为什么我喊你你听不到?为什么你不叫他们让我一个人呆着?那个抓住我胳膊的人,他不让我走。他说我爱你,西班牙姑娘,我爱你,然后把的酸酸的嘴唇按在我的嘴唇上面。
……我除了哭什么都做不了。我不记得了。天黑了。我不记得了。请别让我说出全部。
萨莉是和男友厮混忘了女朋友?还是更恶劣地把她出卖了?这一节里每段都以萨莉为诉说对象,却显然是埃斯佩朗莎一个人的事后独语。在那一声声气急败坏的急切呼唤和责备里,对女性友谊的幻灭感和对男孩子的恐惧、焦虑和失望扑面而来。那句“别让我说出全部”给了我们更阴暗的提示:或许还曾发生更大的侵害?而“西班牙姑娘”的称呼则揭示出这场遭遇背后的种族问题。那个没有名字的陌生男孩显然是白人,很可能来自芒果街以外。
然而,不论有多少压力,有多少挫折和伤害,埃斯佩朗莎会像她家房子近旁那四棵细弱的小树一样突破砖石的阻挠顽强成长。她每天都和它们对话:“它们的力量是个谜。它们在地下展开凶猛的根系。它们向上生长也向下生长,用它们须发样的脚趾抓紧泥土,用它们凶猛的牙齿啮咬天空。”这般有如猛兽的树是不可阻挡的。能在痛苦时刻思考树的秘密的小埃斯佩朗莎也一定是打不垮的。她要长大,有一天要离开芒果街。
离开意味着更有意义的归来——如伴随八月的风一起来临的三个老姐妹所告诫的:“你离开时要记得为其他的人而回来。……你不可能忘记你知道的事。你不可能忘记你是谁。”如果说离开芒果街的渴望几乎等于对成功和富裕的追求,那么返回芒果街的责任和期许则在本质上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美国梦。
如许多评论者所强调,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是性别问题。有人说《芒果街》中的男性形象统统不佳,但事实并非如此。半夜醒来的疲惫的父亲,聚会中善解人意的拿乔叔叔,还有许多别的挣扎着谋生养家的男人,勾勒他们的笔显然饱含同情的。当然,那同一支笔也毫不含糊地写出了萨莉、密涅瓦们的父亲或丈夫殴打女性的劣迹,写出了墨西哥裔男人的种种陈旧或荒唐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方式——因为那些也是芒果街生活的一部分。
在一节节亲切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小埃斯佩朗莎对男孩女孩差异的非常具体而感性的分辨,体会到她因家庭主妇(包括她母亲和鹭鸶儿们)被荒废的才华而生出的惋惜,还见证了她对玛琳和萨莉以嫁人为中心的人生设计的审视和最终扬弃。如此等等。这些是成长中的女孩子关心的问题,也是已经成年的女性仍在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幸运的是,作者的艺术直觉让她没有过于主题先行,没有脱离具体真切的生活经验。因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有关社会性别的说教,而是美国墨西哥裔少女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关于梦想

房子是小埃斯佩朗莎的梦想,也是全书的核心象征。
他们【父母】总是告诉我们,有一天我们会搬进一所房子,一所真正的大屋……我们的房子会有自来水和好水管子。还有真正的楼梯。不是门厅里的窄梯,而是像电视上的房子里那样的楼梯。我们会有地下室,有至少三个卫生间,那样,洗澡时就不用告诉每个人。我们的房子将是白色的。四围是树木,还有很大的院子,草儿生长着,没有篱笆圈着它们。这是爸爸手里攥着一张彩票时说起的房子,也是妈妈在我们睡觉前,在她讲给我们听的故事里搭出来的房子。
随着小埃斯佩朗莎渐渐长大,她的梦中房子增添了新内容。有一节里她谈到“山上的房子”多么令人神往。她羡慕“住在山上、睡得靠星星那么近的人”,但是也明确意识到,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忘记了我们这些住在地面上的人。”于是,她想:有一天她自己在山上有了房子,要在阁楼里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她的住房梦里开始有了“别人”,也在更大程度上变成形而上的追求。接近收尾之处,在“自己的一栋房”中,她再一次描述了自己的心愿。她的房子
不是小公寓。也不是阴面的大公寓。也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完完全全是我自己的。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花。我的书和我的故事。……
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我自己行走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
这一节的标题显然在呼应维吉尼亚?吴尔夫的名篇《自己的一间屋》。从这样的措词和行文中我们更多听见了较为年长的埃斯佩朗莎的声音。当然,这里表达的构想很可能仍不是最终的结论,而只是某一特定时段的感受。小埃斯佩朗莎不会忘记自己曾打算为别人保留阁楼。或许她日后会把“自己的”空间和别人(包括男人和爸爸)的空间以某种方式再度联系起来。
梦想和愿望并非凭空而来。
我们不免联想到另一本涉及小女孩梦想的名著,即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蓝眼睛》(1970)。黑人小姑娘为什么渴望有蓝眼睛?当年的黑人少年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一举成名并发了大财以后,便购置修造超奢华的大庄园,甚至不惜千金买痛、大动干戈地把自己的皮肤换成有点恐怖的白皮。这些令人瞠目结舌之举肯定是源自他童年的豪宅梦和白肤梦。科尔德罗一家希望住进电视节目所展示的那种房子,固然因为他们想摆脱贫困、渴望美好生活,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电视等媒体所代表的强势文化和主流生活方式“洗脑”的结果。否则,他们为什么不向往其他民族其他样式的生活呢?
我们记得那位一直力主“别说英语”的玛玛西塔。她却挡不住自己的小儿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英语。这让她心碎。那孩子会唱的头一个曲子是百事可乐的广告歌。听英语广告歌长大的孩子会怎样梦想未来的生活?那些梦真的代表“美好”吗?与此类似,还有准备赴晚会的小埃斯佩朗莎对新鞋子的重视。为什么她那么强烈地渴望有配得上新衣的新鞋子呢?为什么一双旧鞋就让她羞惭得连脚都不敢伸出来了呢?她在叙述中提到了男孩子的注视,点到为止。然而我们若是肯在那些“为什么”上用点心思,就不难体会其后的潜“台词”。是的,在商业主义氛围里人们以消费品来定义的“美”和“体面”的标准是何等霸道!与蒙胧的性觉醒纠缠在一起的那种把自己物化成男性性欲对象的心理过程又是多么“自然”地发生在天真少女身上!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庆幸小埃斯佩朗莎在成长中不断修订着丰富着自己的梦,而且有代表墨西哥土著文化的女巫般的神秘人物指点她。梦想是人前行和创造的动力。然而梦想也是需要甄别,需要分析,需要批判和修正的
让我们就在“梦想”的音符上结束这篇序言。
对众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再年轻的初读者和再读者,这都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学体验,也可以唤起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既可以当作自己试笔写作的参照,也可以触发对人生和社会的体察与深思。
请缓步徜徉于《芒果街》。

看几米的书吧!挺好玩的,有图有文字,大部分都是哲理性问题,但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有趣!~试试吧!~
书名我给你介绍几个:<布瓜的世界> <地下铁> <森林唱游>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还有刘墉的书也不错,像<面对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还有......忘了,抱歉,呵呵!~里面全是一些小故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很有教育意义!~看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