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蕾迪旗舰店:古代有的姓与名之间为什么要加个"之"字?如:"宫之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3:48:58
《左传》当中有的人姓与名中间带“之”字。初“宫之奇”、“烛之武”、“介之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注释中说“之”是语助词。姓名之间为什么要加语助词?而有的名字之间为什么又不加“之”?如晋文公重耳为什么不叫“重之耳”,晋大夫赵衰不叫“赵之衰”?
本人需要有诚意、有可信度的回答,一来动辄反问加讥讽的回答(比如说那个“问题青年”的回答),本人坚决抵制!!
另外很感谢其他两位回答者,但如果道理同“黔之驴”,我想我也没必要在这发问了

问题问得好,中国的姓名学源远流长,秦朝以前的名字有时更难考究其确切的来源与含义.
为什么古人有的姓名中加"之"字,可以有下面的几种理解:
1.与平仄有关,加多"之"字的名字,一般是两字中平仄各占一,如烛武(平、仄),佚狐(仄、平),介推(仄、平)加“之”后符合古人的平仄读法习惯,上口易记。而重耳是(仄、仄)加之字后,拗口,范了平仄音的大忌。
2.是别人对其的一种尊称,就像孔子的"子"一样,烛之武是当时朝中大臣,为人无私有智慧;介之推帮助君王成就大业后隐居,誓不为官,君王以死相迫也毫不退让,气节令人动容;而重耳日后虽贵为君王,但年轻时只是寄居于他国,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品德当然不及圣人,成就大业后他为自己加号.
3.有人说是当是地区方言的左右,一些地区有这种习惯,而有的则没有

姓名中的我觉得主要考虑的是姓名的内涵和韵律,比如重耳就是有具体的意思,取人的某一特征为名,介之推是平仄的需要,读之上口易记。

这是“之”的一种特殊用法,在人名或地名之间,做语气助词。诸如“烛之武”、“佚之狐”等。
对于为什么烛武可以叫“烛之武”,介推叫“介之推”,而其它的一些不这么用,这是习惯的问题,古人可能觉得这些名字中加“之”读起来更顺口,而另一些名字中加的话读起来就不那么顺口了。
归根结底,这是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