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维文打工奇遇视频:商业是什么时间兴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9:51:43

您好
到现在大概5年多了,具体时间还真不记得了
一开始17-20平米的小屋是17万,现在是30万+
整个地下基本都是卖服装的,至于销售情况,怎么说呢,三分之一赚钱,三分之一保本,剩下还有点赔钱的,买卖看人做的,18平米的小屋现在的租金是6万5--7万5,最近房价在掉
一期很抢手,基本不对外,都是地下卖服装的内部发票往出租,二期一般,价钱很便宜
五常地方不大,就那么点卖衣服的地方,基本都是在地下买或者去哈尔滨...

  农业的发展与商业的兴起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制工具的推行,楚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方面山区开发较快,实行刀耕火种,另一方面开垦水田,种植水稻,生产技术日益进步,水利建设为各国之冠。当中原广大地区的水利设施还停留在“沟洫”阶段时,楚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南方耕作的排灌经验。《淮南子·人间训》载: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这个把期思水引入众多小陂塘的渠道工程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期思陂,它比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都要早300年。楚国铁制农具使用较为普遍,其数量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铁器工具的品种有锄、铲、斧、锛、刀、削等,其中尤以锄、为最多,适宜于山区农业生产的应用。
  铁制农具的应用,促进了长沙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丘陵山区的开发。据《史记》记载,湖南特别是长沙已成为楚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楚怀王时,齐国使者游说越王,称“长沙,楚之粟也”。看来,长沙成为产粮区,已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当时长沙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士的农副产品及有关文物可得到大体反映,这是因为它的下葬时间上距楚国的灭亡只有50年左右。马王堆竹简和木牍上,记载着黄粢(粟)、白粢、稻白秫、稻金鲜(灿)、(高梁)、菽、大麦、小麦等品种。实物则有瓜苴(瓜干)、笋苴(笋干)、冬葵子、芥菜子、藕和果类枣、梨等。由此可见,楚国时期长沙地区除种粟外,还广泛种植稻米、麦子、豆类,“百谷”几乎都有了。而且与农业相关的家庭副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换,商业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商业是同农业、手工业同步发展的,其社会经济是一种早熟的商品经济。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晋师伐楚,随武子就认为楚国“商农工不败其业”,断定楚不可伐。楚国商业发育较早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早在殷商时代,楚人便与殷商有密切的商业往来,人们从殷人最早使用海贝作为货币、楚人独用铜贝(称蚁鼻钱)的事实推测:楚人原先确是殷人的贸易伙伴,楚国也是我国早期商品经济和货币的策源地之一。因为海贝以及仿自外来海贝的蚁鼻钱,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正由于贸易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于是才有了货币的发明。据明崇帧《长沙府志》载,“楚铸钱处”就在长沙的铜官。周武王克商,继续与荆楚保持贸易关系,并封以子男的爵号。不仅如此,楚人还跟西南的越人、巴蜀人、滇人做生意,并通过他们与印度和南洋发生贸易关系,用缯帛的工艺品换取那里的货贝,大量运入殷周。
  到了楚国时代,楚国更是具有明显的重商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鼓励跟各地发展贸易,重农而不抑商;第二,商人居四民之首,中原的“四民”按“士农工商”排列,而楚国却有“商农工贾”之称,“行曰商,坐曰贾”,商贾并列,而这只能归因于楚人对商业的重视及商贾在楚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的特殊地位;第二,国家、官府垄断工商业。楚怀王的弟弟鄂君昭阳,是楚国的大司马、柱国,同时又是一个大商人。他拥有一支陆路可带50乘车、水路可带150艘船的商队。这支商队从鄂地出发,出汉水,经长沙,入耒水,南向鄙(今永兴),抵洮阳(今广西全州),水陆并进,无处不往,几乎可到达南国各地,进行商业贸易。这种商业贸易在当时规模可说是相当大的。为了便于商贸,楚国特地为商队铸造了用于免税的金节,只要出示金节,一律免征关税。这就是著名的《鄂君启节》。节用青铜铸成,上有铭文曰:“得其金节则勿征”,“不得金节则征”。从享受国家免税的优待看,楚国已牢牢把商业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从国与国之间的商业贸易看,楚国与各诸侯国有着广泛的商业往来。楚国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不断地打开各国的商业通道。如晋楚虽为世仇,但商业往来却很频繁,以至出现了楚材晋用的情况。“楚材晋用”这个成语最初讲的是:蔡声子使晋过楚,令尹子木问他:“晋大夫与楚孰贤?”他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就说明,楚国的木材和皮革已远销三晋。再如齐楚,《管子·轻重戊篇》记载了两国间的大宗鹿买卖活动:齐桓王筑建百里之城,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当时1只生鹿价值8万。一时间,楚国一些百姓纷纷放弃农耕而去捕捉生鹿,以期赚得大钱。管子还告诉楚国的商人说:你要是替我搞到20只生鹿,我给你金百斤,200只则金达到千斤。这则史料同时也反映楚民的重商重利观念。
  地处楚国南疆的湖南长沙地区,商业经济虽不及楚国中心地带,象商业中心的郢都,地处大江中流交通枢纽的鄂渚以及“皮革、鲍、木输会”淮南地区发达,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楚国对“南蛮”之地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更为商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后汉书·南蛮传》载:长沙武陵蛮“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优惠的政策,必然会促使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长沙作为南楚重镇,在当时已开始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首先,湘江航运发达,长沙地区又是楚国的重要粮食产地;其次,已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是该地区生产中心。这就为长沙发展成为商业中心提供了必备而良好的条件。长沙商业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西周以来,湘江就已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春秋战国时,楚人通过这条交通线沟通西南贸易,湖南地区成为了楚越交通孔道和南北货物的中转站,有人甚至称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鄂君昭阳的商队曾由长江入洞庭,沿湘、资、沅、澧四水,到达湖南各地,而作为南楚重镇的长沙是商队进行商贸的重点地区。(2)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已在长沙流行,这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考古材料证实,当时的长沙地区已使用货币,如蚁鼻钱、郢爰等楚国货币,在长沙楚墓中均有出土。郢爰是黄金货币,在楚国比蚁鼻钱更为通行,目前湖南发现的楚国黄金金币实物,虽只有湘乡椅子山74号战国墓一处,但长沙却发现出士了较多数量的泥质金币,如五里牌5号楚墓出土“郢爰”泥金钣,仰天湖2号楚墓出土了一枚方形贴金“郢爰”泥钣等。而砝码、天平等称量器的大量出土,则从侧面反映了长沙地区黄金货币的流行。因为天平、砝码,与称量黄金货币密切相关。据统计,长沙有100多座楚墓出土了砝码,少数墓内有天平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中,出士了一件完整的天平和一套完整的砝码。天平杠杆为木制,杠杆两端各系一铜盘,杠杆中间有丝线提纽砝码9个,总重量为250.5克,相当于当时的1斤。据研究,楚金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楚国还是战国时唯一用黄金作货币的国家。(3)城市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楚国时期,湖南已出现不少城市,如澧水流域的古城岗城,沅水流域的黔中故城,湘江流域的罗子城、糜子城、长沙城等,这些“城”虽然大多为政治军事之用,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商品交易日益频繁,一些城逐渐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长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当时,长沙城已初具规模,表现在人口的聚居上。目前长沙地区已发掘春秋战国楚墓3000余座,这说明楚人已聚居长沙,而土著人口肯定更多;区内手工业发达,市井繁荣,已有较为集中的水井出现。1987—1988年,在长沙五一广场地下商场工地,发现古井16个,其中战国水井4个。在其附近的中山商业大厦工地,也有战国水井发现,并发现一处陶器作坊遗址。水井的出现,与人口的聚居和商品的交易有着密切关系。管子曰:“处简必就市井。”古代“市”与“井”紧密相连,如此集中的水井显示着长沙城市商品市场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