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从中国战场:“二人台”是什么东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05:22:50

二人台作为只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很少。比起现在东北二人转火爆大江南北的场面,这二人台何止是冷清可以形容的。倘若再不加以资助与保护,相信灭绝于人世是迟早的事。二人台与二人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颇类似的,都是属于地方小戏,但境域的天壤之别,却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先介绍一下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所谓小戏是相对于京剧,越剧,豫剧这些个全国姓大戏种或是地方性大戏种。二人台的主要分布范围,包括河北的西北部,山西的北部,内蒙古赤峰到包头的之间地带,以及陕西和宁夏的一部,从地域面积上来说相对广袤的东北地区也要小一点,况且在这些地区还有晋剧,秦腔,河北梆子这样的地方大戏,所以二人台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是不能与二人转比较的。二人台又分为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大致的分界线我个人通过研究认为,应该从呼和浩特至大同这一纵线为界,以东则为东路二人台,主要包括河北的张家口地区以及内蒙的锡林浩特地区。以西则全属于西路二人台的范围。
  在表现形式上,二人台可以顾名思义的去理解,就是两个人的舞台,但这些年为了扩大二人台的影响力,又有了多人表演的二人台,但这多人二人台我却总觉得破坏了二人台的原汁原味。虽然舞台上热闹了,但是却少了那些个淳朴的东西。
  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其实在唱腔上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没多大差别,西路二人台的唱腔婉转一些,也多变化,但节奏却显得拖沓;西路二人台的唱腔更高亢,但少变化,节奏也紧凑些。这差别可能是与两地的地域上的原住民有关,这东路二人台流行的地区大部分属于牧区,可能是根据放牧生活的需要,因而这二人台的戏目变得相对短小,唱腔也少变化;而西路由于多属于耕作区,因而戏目多冗长且唱腔变化也多些。
  这二人台之所以不如二人转那么火爆,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唱、念的发音上二人台有先天性的遗憾。由于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性很小,所以受众广泛。而二人台的唱、念用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异就要大的多,尤其是西路二人台,东路地区的人都听的别扭,更别说其他非二人台流行的区域了。
  其次,这二人台流行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黑龙江一个省的人口多,更别说与东北三省的总人口相比了,且东北人口近年有很大的流动性,间接导致人们接受东北话的受众更加广泛了。语言上的不宜理解加上流行地区人口上的单薄是导致这二人台不能火爆的主要原因。
  再次,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地位上的弱势是导致二人台不能火爆的内在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最后,媒体上传播的厚东偏西,当然这也不能怪媒体,因为二人转的受众远远大于二人台,当然以东北方言为语言的电视剧或广播剧甚至电影就更能容易让人接受且成了特色。倘若我们的张艺谋张大导演多拍一些象秋菊打官司这样的电影,也许能让大家更多的接受西北方言,这两年虽然用西北方言对白的电视剧也多了起来,但相较于东北方言的电视剧还是太少。另外就是东北人出了赵本山,都说二人转成就了赵本山,同时赵本山也搞火了二人转,这二人转的火爆与赵本山,潘长江等一班笑星的红火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

二人台是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俗称“打玩意儿”。清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清末明初,在土默川一带出现了二人台职业小班。起初,二人台角色只有一丑一旦,以“摸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二人台伴奏乐器有笛子、杨琴、四胡、“四块瓦”等;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