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人豆瓣:日本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使用平假名的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17:30:18
现在的日文除了外来语以外,大多数本土语句都使用平假名写就,但我看二战时期及以前的很多资料却大多数都是片假名。全用片假名,有些甚至连汉字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啊?后来怎么变了啊??日本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规范假名书写的啊?
不要告诉我假名的古代历史啊,那些我都知道,强调一下是 什么时候开始片假名专门用来写外来词,平假名用来写本土词?

日本人想废除汉字 但不行 废除了 他们自己就看不懂 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日语中假名的来历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假名逐渐简化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现在的“假名”。

假名是由汉字演变来的,所以写法和汉字的书写要领大致相同,即笔顺一般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平假名象写汉字的草体字那样,有轻有重,有连笔。片假名是楷体。

明治维新后有一个阶段,日本人也像我们近现代一样,开始拼命寻找自己为什么比西洋落后的原因。有些人像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写的那样,把目光放到洋人吃什么、喝什么上面,还有人则把目光放到了语言上。汉字的命运在日本由是进入了前途多舛的历史时期。日本人对汉字文化产生怀疑,说来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在德川时代,西洋的文化借助荷兰人经由长崎进入日本,称为“兰学”。兰学家们发现,与荷兰语相比,汉字实在过于复杂。复杂归复杂,他们翻译兰学著作时还是不能不使用汉字。受西洋传教士的影响,幕府末期的一八六六年,日本邮政事业的创始人前岛密提交过“汉字御废止之议”,要求废除汉字。明治维新后主张废除汉字的人慢慢多起来,在明治初期就成了点气候。一八八三年,主张只用假名的势力聚合到日本皇族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之下,成立了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任会长的“假名会”。“假名会”有五千名会员,出版《假名向导》杂志,还编撰了只用假名的字典。及至甲午一战,打败了大清朝,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一下子上来了。说来日本假名之“名”者,字也。假名即假字,本与“真字”的汉字相对称,是古代日本人从汉字中发展出来的表音文字。但此时此刻,日本祖宗发明的假名却一跃成了至宝。回头再看一行行文字中,嵌于假名中那些战败者的祖先发明的汉字反而成了落后的、极不科学、极不合理的东西,成了很多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聪明一些的日本人看来,“假名革命”是不彻底的,属于想变法却还留着传统尾巴的那种。这些人们经过计算,发现西洋字母只有二十六个,而日本的假名却有五十之多。他们觉得已经多出的二十几个假名再加上笔画繁复的汉字,日本语当然只能是笨重之极的语言。使用如此笨重语言的日本人,怎么能不落后于西洋?“汉与洋同,皆为他邦”,既然汉字和西洋罗马字都是外来文字,而前者繁杂,后者简易,何妨去繁就简,干脆使用罗马字,把汉字和日语假名统统废掉。这意见最初由土佐的南部义筹提出,马上得到著名知识人西周、植物学家矢田部良吉等的呼应。一八八四年,主修哲学的外山正一和矢田部良吉等组成“罗马字会”,推行罗马字标识的日本语。这场运动不温不火地持续了很久,连在地球物理学和度量衡统一方面贡献极大的田中馆爱橘和弟子田丸卓郎也投身于普及罗马字日语的事业中。一九二八年一月,日本罗马字社出版了《ROMAZINONIPPON》创刊号。只用假名的出版物,已经让大多数日本人头疼不已,全是罗马字的日语出版物,读起来大概更佶屈聱牙。在日本前后近十年,我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还没有体验过阅读全是由罗马字标识的日语出版物这份“幸福”。其流传不广,可想而知。
但是,汉字是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每个字都有音、形、义,不仅词义丰富,而且表达精练,书写优美。并且每个汉字都可以独立使用,同音字也可以借助字型加以区别。没有汉字的日本语,假名多,占了不少纸面,造成浪费,表意上也损失了准确性,更少了东方文字特有的那分神韵。这场运动的结局不用细表。今天岩波书店重印津田左右吉的书时,不得不重新加进了“笨重”的汉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场运动下来,并非毫无斩获,日本语自身最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书写方面,传统上本是和老中国一样是由上到下,由右到左,这一番运动之后,由左而右的横向书写也出现了。另一个斩获是汉字的简化。明治时期的大思想家福泽谕吉本是主张废除汉字的,但同时认为完全废除为时尚早,所以应当从常用汉字中精选一部分用于教学中。为此他准备了一份文献《文字之教》。从以福泽谕吉的《文字之教》为基础作成的《“文字之教”新出汉字表》到邮便报知新闻社发行的《三千字字引》(一八八八年),再到文部省颁布的《关于小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教授用汉字的规定》(一九○一年)和临时国语调查委员会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一九○四年),一直到国语审定会审定的《标准汉字表》,后来日本政府的汉字教育走的基本是福泽的路数。一九四六年十月,日本国语审议会推出了《当用汉字表》,汉字被简化、使用的数量被减少。现在日本人使用的《常用汉字表》就是这一路线延伸到今天的产物。
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开始尝试向美国说“NO”,亚洲的小龙们纷纷起飞,中国也进入改革开放的加速时期——东亚形势一片看好。日本经济学家们开始热心地讨论以日本为头雁的“雁行理论”。日本研究思想史的学者们开始重视韦伯的著作,关注起儒教伦理与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当口汉字同样成了重新审视的话题。一九八六年五月,日本召开了“汉字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在信息化社会中创造汉字新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具有象征性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既有发明汉字的中国人,也有曾经使用过汉字的越南人和韩国人。在我看来,这个八十年代的“汉字文化圈”成了关键词的国际研讨盛会,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东京召开,同样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说汉字的历史》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就是这次国际讨论会。

日语的文字书写系统来自汉语,尽管日本人说与中国语言完全不同。大约是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汉字到日本后,演化为两种语音符号--平假名和片假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