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岳 ok:谁给我介绍介绍中国比较著名的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0:46:19
就说几个比较著名的
象鲁迅啊 曹明伦啊
加点介绍
谢谢谢谢

赵玉皎(中日)
周作人(中日)

姓 名: 曹明伦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年4月
籍 贯: 四川自贡

工作单位:
主要作品: :《爱伦·坡集》上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威拉·凯瑟集》上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弗罗斯特集》上下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漓江出版社1...
本站收录:

个人简介: 曹明伦 ,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53/04/16 ,民族: 汉族 , 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自贡师范英语教师,自贡师专外语系教师,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教授,美国斯普林阿伯学院访问学者。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Yan Fu
严复
(1853~1921)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改名宗
光,字又陵;后又改名复,字几道;晚年号愈野老人,别
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生平 严复14岁父死,以第一名考入福州造船厂附
设海军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术及近代数、
理、化等科学知识。19岁以最优等毕业,派往建威练船
练习,次年改派扬武舰。光绪三年(1877)被派往英国留
学,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当时他的兴趣已转向研究西
洋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常同驻英国大使郭嵩焘讨论中
西学术和政治制度的异同。光绪五年毕业回国,任福州
船政学堂教习。次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
水师学堂,调他任总教习,光绪十六年,升总办。
严复到北洋水师学堂的上一年(1879),日本变法
图强,吞并中国属国琉球。他看到清朝的政治腐败,常
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王遽常《严几道年
谱》)。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受中
国危亡时局的刺激,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
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强烈地宣
传“尊民叛君,尊今叛古”(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
哲学》)的理论,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家之一。这
时期,他直接参预维新运动。除发表政论外,光绪二十
二年(1896),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提倡西
学,培养维新人才。次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
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通中外之情,提高国
人对西洋的认识,以利于推行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
王锡蕃推荐严复通达时务,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召
见,问他对维新的意见,要他把《上皇帝万言书》抄呈。
不久政变发生,通艺学堂归并京师大学堂,《国闻报》被
封,他的《万言书》写不下去了,仍在水师学堂任总办。
1896年严复《天演论》译稿
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严复的生活是不安定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起义,严复慌忙避到上
海,从此脱离水师学堂。二十八年,到北京任编译局总办。
三十一年,在上海帮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三十四年,
到北京任审定名词馆总纂。在这13年中,他的主要工作
是翻译,所译计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亚
当·斯密《原富》(1901)、斯宾塞《群学肄言》(1903)、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1903)、《穆勒名学》(1903)、
甄克斯《社会通诠》(1903)、孟德斯鸠《法意》(1904~
1909)、耶方斯《名学浅说》(1909)。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到1916年,即袁世凯任大总
统到窃国死去的5年中,严复在袁世凯手下先后任京师大
学堂校长、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约法会议议员、参政
员。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授意杨度组织筹安会,严
复被吸收为发起人之一,不过他没有替袁称帝鼓吹。晚
年主要依靠译书的版税为生。
政治哲学思想 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
想界发生关系者,严复其首也。”(《清代学术概论》)
严复以英国留学生而为维新运动的理论家,用资产阶级
经典理论作武器,是他胜过其他维新运动者的地方。他
在戊戌维新前发表的《救亡决论》里提倡“西学格致”,
即提倡科学,认为对于救亡来说,程朱之学“无实”,“徒
多伪道”;陆王之学“师心自用”;其他考据、辞章“无
用”。在《辟韩》中猛烈攻击君主专制,认为“自秦而
来,为中国之君者”,皆“最能欺夺者”,“所谓大盗
窃国者”。在谭嗣同《仁学》发表以前,这是对君主专
制所作的极猛烈的攻击。严复还用中西事理作比较,有
力地用资本主义思想来抨击封建思想,宣传变法救亡的
主张。他指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
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
化之极则”(《论世变之亟》),用力今胜古来反对好
古忽今,用进化论来反对循环论。又指出“中国最重三
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同
前),“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原强》),要
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思想和专制政治。
到戊戌变法前一年,严复的思想有所后退。在《中
俄友谊论》中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
西君民并主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他的后退,一方
面出于外面的压力。他的《辟韩》发表后,湖广总督张
之洞命屠守仁作《辩辟韩书》,在《时务报》上发表,痛
骂严复。据传严复将罹不测之祸,经人疏解才罢(王□
《严复传》)。另一方面,严复的思想里本有消极的庸
俗进化论。他在《原强》里说:“善夫斯宾塞尔之言曰:
‘民之可化,至于无穷,惟不可期之以骤’。”这种庸
俗进化论主张渐变,反对突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影
响他后来对革命的态度。戊戌政变后,民主革命势力越
来越发展,严复在翻译《群学肄言》时,就宣扬改良主
义,不赞成革命。到翻译《社会通诠》时,更认为孙中
山提倡的民族主义是属于宗法社会的产物,会使中国社
会停滞不进。他从先进转到落后,趋向反动了。
1901年南洋公学铅印本《原富》
文学创作和理论 严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
现在戊戌维新前后所创作的诗文,突出的是政论文。他
的政论文充满激情,象《论事变之亟》,开头说:“呜
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在
文中揭露顽固派的卑劣灵魂:“即或危亡,天下共之,吾
奈何令若辈志得而自退处无权势之地乎!”他还用了不
少形象性的比喻,象写封建统治者用科举笼络人才,说:
“吾顿八□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曝腮断鳍,
颓然老矣,尚何能为推波助澜之事也哉!”达到了“喻
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吴汝纶称赞严复的
文章“往复顿挫,尤深美可诵”(《吴挚甫尺牍·答严
几道》)。章炳麟却在《社会通诠商兑》里批评严复的
文章:“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
申夭之态,回复之辞,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
桐城之道左而未趋于庭庑者也。”章炳麟批评他的文章
还在桐城派的门外是对的。桐城古文对语言的运用有种
种限制,力求雅洁,不适于表现当时的新事物。严复的散
文突破桐城派的范围,能更好地结合新事物来表达新思
想,与八股文的空洞无物不同。至于他的表达手法,“申
夭之态,回复之辞,载飞载鸣”,也就是“往复顿挫”,
在论文中表达感情,来抒发“讽谕之旨”(章学诚《文
史通义·诗教上》),因之“深美可诵”。他不以诗著
名,但戊戌政变时所写的诗,也往复顿挫,深美可诵,如
《戊戌八月感事》等篇。
1901年富文书局刻本《天演论》
严复的文艺论,主张“光景随世开,不必唐宋判”,
跟着时代开辟新的光景,不必学唐学宋。“诗中常有人,
对卷若可唤”,要写出作家的个性和品格来。“譬彼万
斛泉,洄□生微澜,奔雷惊电余,往往造平淡”,强调
要有深厚的内容(《愈野堂诗集·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
山》)。他的诗虽然不能实践他的诗论,但是比较朴实
真切,有感情。他在《诗庐说》中说:“读者两间至无
用之物也……无所可用者,不可使有用,用则失其真甚
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诗不能为其他的目的服
务,是片面而不正确的看法。他在《〈天演论〉译例言》
里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
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首先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准则。但他对于雅,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
厘千里。”后来又反对梁启超说他的译文“太务渊雅”,
认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文
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分见《新民丛报》第一、
七期)所以到五四运动中提出以白话代文言时,他表示
反对,以为是“退化”,“遗弃周鼎,宝此康瓠”(《与
熊纯如书札》节抄第64),站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
边了。
翻译 严复另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是翻译,他在戊戌
维新失败之后,努力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用
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在当时发生了极大
影响的译著是《天演论》。他在译著中加了不少按语,
在《察变》的按语中,提出“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
人达尔文”,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趋异》的按
语中指出:“资生之物所加多者有限,有术者既多取之
而丰,无具者自少取焉而啬。丰者近昌,啬者邻灭”,对
当时中国的落后贫困会趋向灭亡,给全国人民敲起了警
钟。他翻译《原富》,在《斯密亚丹传》中说:“顾英
国负虽重,而盖藏则丰,至今之日,其宜贫弱而反富强
者,夫非掊锁廓门,任民自由之效欤?”实际是为中国
指出用《原富》的理论来扭转贫弱而趋富强。这些都是
用翻译来为变法图强服务的。他是介绍资本主义学术思
想的杰出的翻译家。
严复的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自著有《严
几道文钞》、《愈野堂诗集》。

傅雷简介: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我国翻译名家傅雷先生毕生致力于译介西欧文学名著,以启迪民智、拓展读者精神视野为己任,数十年来,翻译过三十多部经典作品,在这洋洋五百余万言的译作之中,尤以巴尔扎克及罗曼·罗兰的小说,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然观其一生,在世时饱经忧患,弃世时含冤莫白,似乎尝尽了人间的不幸与委屈,傅雷是否曾经恨过、怨过?

不!傅雷不怨、不恨,却怀着满腔怒火,难以宣泄。正如傅聪所说,他心目中的父亲,就像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

正如一头受了伤、淌着血的狮子,不再奔驰于群兽割据、弱肉强食的原野,退而归隐密密的丛林,在浓阴蔽天的清溪旁,让潺潺不息的文学之流,洗涤伤口,从而开辟一个清远高洁的新天地。

孤独的狮子归隐林中,然而并非从此孤芳自赏,不问世事。他一样迎朝晖,观夕照,留心四季交替,关怀春去秋来。

傅雷与世无争、闭门工作,但是他照样关怀时局,照样宾客盈门。
傅聪、傅敏两兄弟,在他们的访问录中,分别提到当年父亲“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情况。傅雷时常为人间的疾苦而长吁短叹、而茶饭不思,他的确秉承了我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为粪土。

傅雷秉性耿直,容易得罪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结交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己,傅雷生平知交有陈又新、洪永川、施蛰存、宋淇、黄苗子、林风眠等。这些友人,或是傅雷早岁的同学,或是留法时期的良伴,或是学成归国后时相过从的知交,或是谈书论道、互相切磋的益友。傅雷与友相交,一片赤诚,而他跟黄宾虹的忘年交,更成为文坛及艺坛上的一段佳话。傅雷当年独具慧眼,最早发现宾虹老人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就,于是为他开画展、写宣传稿、四处奔走,难怪老人把“怒庵先生”引为生平一大知己,对之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除了翻译,傅雷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的观察力敏锐,看问题往往玲珑剔透、入木三分,他曾经以笔名发表过小说及文学评论,此外,他还写过许多有关文学、出版、音乐、艺术方面的论述或意见书,例如他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著作,对研究美术史的学者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尽管傅雷以翻译成就而名扬一时,坊间发表有关傅雷译品的文章并不多。罗新璋是研究法国文学及傅译的专家,他的《读傅雷译品随感》是最早发表的评论,很得重视。陈伟丰的文章讨论傅译的特色,与罗文前后呼应。本人所著《傅译〈高老头〉的艺术》则尝试以翻译技巧的角度,来详析《高老头》三次重译过程中的演进与发展,从而探索傅译的艺术成就。刘海粟与罗新璋分别为傅雷所译的《罗丹艺术论》撰写序言及读后记,进一步指出傅译的精髓与特色。

陈子善的文章是最早发表有关傅轩《法行通信》的文章。为傅雷毕生知交兼著名艺术家,由他来评析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自然精辟扼要,恰到好处。

刘靖之的《傅雷论音乐》及林臻的《傅雷的艺术哲学》评述了翻译家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造诣,唯因翻译家博学多才,方能令译文姿彩纷呈。

其他的文章如赵志钧的《傅雷与黄宾虹》及思灵的《傅雷与巴尔扎克》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傅雷与先贤时人的神交或过从,因而把《傅雷与他的世界》渲托得更为生动、更为传神。

曹靖华(1897~1987)[365zn.com收集]
作家,翻译家。原名曹联亚。1897年7月18日生于河南卢氏,1987年9月8日卒于北京。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组织的未名社。后与鲁迅一直保持深厚友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任教,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9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等。自20世纪20年代起,热心从事俄苏文学介绍翻译,所译多属名著,达数百万字。其中有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60年代起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有《花》和《曹靖华散文选》等4部散文集。1987年3月10日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其实还有不少,估计这点够了,鲁迅就不必了吧,你不可能不知道他吧

李青崖译的莫泊桑小说全集

仲伟合,男,1966年2月生,汉族,江苏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员,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获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学位、英国Westminster(西敏斯特)大学口笔译学硕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教授攻读英国 Warwick(华威)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带头人。199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教师、1998/1999年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9/2000年度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1990年代初涉足英汉口笔译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是华南地区较早开设英汉同声传译课的专家。为省内外大型国际会议担任首席同声传译员近百次。其中包括:中国首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科技论坛”、广东省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联合国开发署组织的“金融、土地改革”等会议。曾为多位国家及省市领导人担任口译工作。主要作品有:《世界著名童话选》、《宾馆英语》、《英语应试指导》、《翻译研究:理论.技巧.教学》、《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在《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等学术刊物发表了口笔译研究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宏观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口笔译教学研究等。

冯亦代1913年生于浙江杭州,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专业为工商管理。1938年,他在香港偶识浙江同乡、著名诗人戴望舒。戴望舒说:“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那篇小说(指《第五纵队》)译完。不过,你成不了诗人,你的散文倒有些诗意。”从此冯亦代确定了自己从事翻译事业的文学发展方向。
抗战时冯亦代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的副厂长,以资助进步文化人士著称,解放后曾任国际新闻局秘书长兼出版发行处处长,1952年任外文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英文《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冯亦代应邀为该杂志发起人并任副主编,笔耕不辍,共在《读书》上发表200多篇文章。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中国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
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一定意义上他也属于翻译家。

鲁迅

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