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滑板新手图解教程:五线谱怎么认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2:51:28

汗,楼上的。。。。。。

说点简单明了的,谱号就是每行最左边的那个符号
通常比较多见的是高音谱号,就是比较漂亮的绕圈圈的那个
高音谱号下,在五条线下面加一条,那条线叫下加一线,再在下面加一条线就是下加二线,以此类推
音符画在下加一线上就是do,下加一线和第一线之间的空间叫下加一间,音符画在那里就是re,然后第一线上是mi,第一间上是fa,以此类推,xi之后就是高音的do,然后高音的re,上面也可以加线,就是上加一线、上加二线等等

还有低音谱号,就是像耳朵一样,右边有两点
低音谱号的情况下,上加一线是do,其他的应该可以自己推出来的吧^_^

中音谱号比较少见,你可以先忽略

以上是说明音的高低,还有音的长短问题
这个的话看图比较形象,文字比较难说明
http://piano.ccjt.net/gqjc/soft2.asp?id=101
这上面还有一些其他的简单音乐理论,看看吧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周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http://www.mqguitar.com/jtxy/jichuzhishi/200605/jtxy_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