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巍是什么人:周恩来的诗中"邃密群科济世穷"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7:44:42
请准确些,谢谢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家喻户晓。然而,这首诗周恩来究竟写过几次,前后书写时有无遣词用字的变化?就鲜为人知了。我在编辑周恩来早期著作时,有几个新发现。
新发现之一:这首诗周恩来写了不只一次。对于这首诗,人们所熟知的,就是1919年3月周恩来离日本回国前夕写的那首。从诗后的跋语中(目前传世的影印件多为经人裁接过的,跋语不全),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这首诗最初创作于他东渡日本之时。这就是说,他第一次书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17年9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首诗周恩来写了不只一次。那么1919年这次究竟是第几次呢?据我的分析,应该是有据可查的第三次。第二次写于何时呢?从目前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来看,应该是1918年1月1日,写在他旅日期间的《学校日记》上的。这本《学校日记》,是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专为1918年印制的,周恩来的这首诗就写在了日记本的扉页上。
新发现之二:找到了作者最初写诗动机的可靠依据。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日记本上的这首诗旁,周恩来全文抄录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它明确的告诉我们,“大江歌罢”就是指吟罢苏轼的这首词,并非如有的人所推测的那样,是“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在这本日记的首页上,周恩来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上这些,无疑都是深入探讨周恩来创作和书写这首诗的思想动机和心境的最可靠的依据。
新发现之三:诗中的个别词句前后有重要的变化。细心的人还会发现,1918年1月1日的这首诗与1919 年3月所写的略有不同,前者的末句是“不酬蹈海亦英雄”,而后者则是“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不”与“难”虽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了重要的变化。何以见得呢?我们只需把1919年3月的诗后跋语研究一下便会发现,1918年1月1日写这首诗时,距东渡日本创作这首诗时仅隔了四五个月,虽说到日本后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但必竟仍是开始阶段,因此,“ 邃密群科济世穷”和“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宏图大志,依然是坚定不移的。这个“不酬”,有“假定”、“哪怕”的含量,可以看作是“未来时”的用语。然而,一年多以后再书写此诗时,周恩来已感到东渡日本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他对此次东渡作了一个小结,因此将“不酬”改为“难酬”,这是“过去时”的用语,表明东渡的目的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是也不虚此行,况且“邃密群科济世穷”和“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信念与决心仍未动摇,只是要“返国图他兴”罢了。此时他的心境虽多了几分凄惋与惆怅,但并不萎靡与颓唐!
同样一首诗,在旅日期间,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下,先后书写了三次,足见这首诗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由此,人们把这首诗看作是解读周恩来旅日前后思想发展的一把钥匙,也就顺理成章了。

http://post.baidu.com/f?kz=8037294

于是就东渡日本学习各科知识来拯救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http://hi.baidu.com/lunhu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