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noisport:关于旅游资源的资料(新会崖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5:37:25
崖门的同乡:大家好,我有班同事想过两天去崖南古兜玩,但作为本地人的我总不会只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吧。所以想问问有什么好介绍。我班同事只有摩托车,所以只打算做公交车去, 炎炎夏热也没道理去温泉吧?一天的安排该如何呢????请大家给我点建议!谢谢

呵 , 崖门

  陈占标

  ??崖门,在新会南端,面临南海,是西江支流与潭江汇合出海口。口岸西有汤 瓶山、东有崖山对 峙如门,
  因称崖门。
  ? 到过崖门游览的人,都会享受到这里的大自然美。呵,崖门,你确 实 瑰丽。站在高处眺望,烟波浩瀚的
  南海,无际无边,水天一色;近处,山峦叠翠,夹着银洲 湖水滚滚南流,气象万千。然而,崖门不仅以风景
  著称,更重要的是以峻险取胜。在珠江三 角洲的河流水域地带中,崖门与虎门实为西部与东部的屏障。这地
  方,依山临水,踞高临下 ,易守难攻,历来被兵家视为海防咽喉之地。"远望崖门气势雄",郭沫若同志描绘
  崖门形 胜的诗句,完全没有夸张。
  ? 呵,崖门!你以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被历史造就成为 一个举 世瞩目的宠儿。是南宋王都,是古战场,
  是元宋兴亡的见证。"凭吊先朝一涕零",多少游 人为你洒出一掬同情之泪。
  ? 海水汹涌奔流,后浪推击前浪。此刻,我的思绪,走 向历史的 深渊;我的眼底,涌现历史的画卷;我的
  心扉,接收历史的回声……
  ? 700年前,就在崖门 海,发生一场震古铄今的鏖战。元将张弘范、李恒率领新兴气锐蒙古军,追逐围攻从
  硇洲迁 来崖山的南宋小皇帝。宋将张世杰、丞相陆秀夫的20万宋军,为保卫赵家王朝与元兵一决死 战,战斗
  就象马拉松式在崖山周围剧烈展开。最后,宋室君臣士卒被迫退至崖门海中,以船 为垒,凭舟啬死 守。"楼
  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遇争夺搏",文天祥这样描写这场发生在祥兴二年(1279年) 二月初六日在崖门、浮尸十
  万的海上厮杀:"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战争以 元 兵大败宋军而结束,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
  蹈海,南宋遂亡。这是一页南宋覆灭的悲痛史, 在当时,也称为是一幕民族悲痛的历史,古时也称亡国史。
  汉族人民历来抱着传统的民族 感情,几百年来,人们吟出多少悲壮的、憾人肺腑的诗篇?脍炙人口的,有陈献
  章的"世乱 英雄终死国",清初陈恭尹的"两崖波浪至今悲",民国时莫子青的"谁挽崖门既倒澜"。 直至解放后
  ,前广州市市长朱光还吟出"崖门我亦低回久"呢。在这里,民族气节得到充分 的发扬;国破家亡的呻吟得到
  尽情的发挥,而爱国主义的激情将会撞击人们的心灵,爱国主 义的精神将会发扬光大!?
  历史,如烟如雾。往事,瞬即消逝。然而,历史遗迹却永远使人 追忆。在崖门古战场千秋功罪评说中
  ,"奇石"算是最好的见证。
  ? "奇石",原是崖山附 近海边突出海面的两条石柱,古有"波心之石生奇绝,凌空屹立势如飞"之说,看来
  是有点 夸张。此石何以称"奇石"?也许是宋帝丙在此石附近沉海吧?其实不然。此石奇就奇在给人 利用来摆功
  ,因而发生一场"抑*扬忠"的戏剧性故事。
  ? 原来,元朝大将张弘范为了表 彰 自己灭宋之功,竟在"奇石"上镌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
  个大字。这一来 ,骂张弘范的人就多了。元末明初,邑人张扌为 年仅18岁,写过一首《崖门怀古》,就有
  "摩崖共说张弘范 ,把酒唯浇陆秀夫"的警句,抑*扬忠,褒贬分明。明代中叶,广东提学使赵瑶骂张弘范"
  忍夺中华与外夷",是个背叛民族的卖国贼。当御史徐瑁来游崖门,目睹奇石的张弘范的记 功字刻,立即命人
  铲去,净化环境。陈献章、赵善鸣等拟另刻字于奇石,终因意见不一而未 果。几成为一桩"悬案"。
  ? "奇石"后来没有刻上字的另一个原因,是星移物换,海水涨 落发生了变化,"奇石"像个怕羞的黄花少女
  不再轻易露出水面了。解放初,我乘船运粮经 过银洲湖,问起船家"奇石"在哪里?船家告诉我:"那奇石,平
  日难得见。只有农历12月2 0日下午2时,潮水退至最低的水位才能见到?口罗 !"一年之后,听说航管部门清
  理河道,把"奇石"当作" 暗礁"而炸毁,十分可惜。
  ? 现在在官冲沙村海旁那像蒙古包似的"奇石"是代替品。只是 由于六十年代初,著名戏剧家田汉来游,书
  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字, 镌刻于石上,人们再也不会怀疑这"奇石"的真实性了。
  ? 崖门古战场还有很多遗迹、遗物 ,如祠、庙、亭、殿和碑刻等等,虽经历劫,尚有幸存。解放后,从
  1959年开始,至今已重 建有崖山的慈元殿、大忠祠、义士祠、石门楼以及复原的十多块旧碑石刻。此外,还
  修建了 "杨太后陵"和"白鹇冢"等古迹文物。琉瓦飞檐的古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增添了崖山 的秀丽和肃穆
  。然而,在这些古迹群体当中,令人最敬仰的要算"天地正气亭"了。亭中矗 立一块竖身大石碑,内刻宋丞相
  文天祥当年在崖门口舟上作的《过伶仃洋》诗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把人们的思想引
  到崇高的境界中去啊!
  ? 啊,崖门!数百 年 来,古战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近代在海边山岩上建筑的炮台,则成为抵
  御外来 入侵的骄傲象征!
  ? 崖门海防,宋有戌寨、明筑东、西炮台。明末清初,镇慑倭寇骚扰,发 挥很大作用。现今的崖门炮台,
  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重修,保存尚好。炮台前临大海,后 枕山丘。环筑如城堞,呈半圆形状,极为壮观。
  入口处有"镇崖台"题额,外向有"炎海风 清"四字,为咸丰年间新会知县陈应聘所书。登上周十八丈、高一丈
  三的炮台顶层,瞩目眺 望,只见崖海茫茫、古兜苍苍,炮台雄踞崖边,虎视狂澜通道。此刻,我想起史书的
  记载: 150年前鸦片战争的前夕,林则徐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为防范英国侵略军从崖门水道进入 内地,他
  预先派兵驻守崖门炮台,在上下两层四十五号炮位,分置二千、三千、四千斤重的 铁炮,随时迎击入侵的敌
  军。这样,使得英军望风而遁,不敢越入崖海雷池半步,从而保 障四邑侨乡的安宁。
  ? 此后,崖门炮台一直成为四邑海防的屏障。时间推移至四十年代,抗 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
  击队,就是凭借崖门的天险而进行打击日伪军的活动。
  ? 解放后,崖门依然是新会县的海防前哨。崖内银洲湖水域,湖阔水深,是理想的军事良港, 最适宜舰艇
  的锚泊。在防卫力量加强的同时,先后又建立镇政府的行政机构,相应地成立公 安、缉私、民兵武装等部门
  ,把守着南大门,随时打击敌人的侵扰。1962年11月1日凌晨, 台湾当局在反攻大陆的叫嚣声中,曾派遣匪
  特"海威训传班"第6分队一小股,驾驶船艇潜 来骚扰,当场被我人民海军全歼于崖门海,计毙匪特9人,俘获
  26人,缴获橡皮船1艘,物资 一批。我人民海军战士英勇无畏,心红似火,他们像崖门炮台里那高耸的木棉树
  ,凌空挺立 ,光照海空。英雄的战士足堪与英雄花相媲美啊!
  ? 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飞跃 发展,啊,崖门,你又跨进新的历程,加入经济建设的行列。崖
  门渔港建立起来了,站在高 处了望,一条条崭新的防浪石堤和护岸堤,像白绸、像白壁蜿蜒而伸,捍卫着田
  畴村落;避 风港和沿岸码头,同一时候可以分别容纳百余艘渔船和二十余艘大渔船,为渔民作业提供了 保险
  。这里经常可见樯杆林立,船艇鳞次栉比;船舱里的鳞光闪闪的鱼,蹦跳的虾,横窜的 蟹……呵,简直是水
  族世界。
  ? 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冷冻厂、渔船修理厂、自来 水 厂、油库……等等现代化设施建设起来了。
  ? 呵,崖门!你不仅是南海滨的海防要冲,而且 ,已成为新会经济建设的场所。展望未来,凭借你天然的环
  境和丰富的资源,将会成为珠江 三角洲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大金三角里的小金三角!

  初读银洲湖

  孙丹霞

  ??来新会一年后终于有机会去银洲湖--南宋末代皇帝跳海的那片湖。当我来到崖山奇石旁,辽阔 的湖面无
  声地呈现在眼前时,我立刻被这宏伟慑住,忘了呼吸。面对被誉为"中国第二个兵 马俑"的银洲湖,我只想用
  足力气大喊一声,然后吐出一腔鲜血来祭奠我的祖先。我小心地 走到毫无人工修饰的岸边,似乎听到了千百
  年的激愤的怒吼声,我深深地感觉到初见却似熟 悉的亲切,是因为湖水就嵌在我的心里,我将手缓缓探入湖
  中,开始领悟它汹涌的内容,澎 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 1279年汉人张弘范率兵追击宋军至崖山,南宋军民浴血奋 战兵败崖海。10万军民浮尸水面,丞相陆秀夫
  背负年仅8岁的赵日?丙皇帝及传国玉玺在这块石 头上蹈海殉难……这湖太小,那死去的魂灵现今仍拥满了湖
  底湖面,难怪不见浪花喧笑了。 死,作为人类必然的生理归宿,总令人生畏,但是,葬身涡流也有着千百种
  价值啊!掬一捧 湖水,已无法再寻找一具实在的躯体,但却分明触摸到10万个宁死不降的灵魂。
  ? 我被浸透 ,被洗涤,我似乎读懂了这蓝色的启示录。李白醉酒跳江捞月,留下让世人传诵的诗篇;屈 原
  抱石投江,以死体现生命不屈的另一种形式。还有意志坚韧近似愚笨的衔树枝填海不止的精 卫 鸟。我淡淡地
  笑了,心脏却痉挛般抽搐。在赤裸的银洲湖边,我也赤裸地真实了自己。深藏 于现代人心底的悲哀--标榜自
  我却日胜一日地丧失了自我。在用奔驰车、俱乐部会员卡、 职称、地位来标志自我的今天,我的内心会平静
  吗?初来广东时的种种委屈和不如人意,此 刻荡然无存,因为这浸满英灵的湖水已将一切包容,同化、同归了
  。这里吞噬了虚荣,帝王 与士兵同葬,所有的历史辉煌都不能再与银洲湖比沧桑。个人成败得失又算得了什
  么,数十 年的人生在宇宙的时空中只是一瞬,永恒的力量属于银洲湖的神韵。?
  啊!如果时空也有黑发,我愿让历史老人为我重新洗礼。
  ? 隐约中我听 到了南国5月天太阳清脆的铃声,湖底亦 响起朦胧的音乐。就在此时此刻,我预感到神奇的
  变化将在身上发生,那种几乎被我丢弃的 纯真又重归了,而在近几年似流行病样可憎的却又无法摆脱的毒瘤
  消失了。我的身心在扩大 延伸,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
  ? 哦,银洲湖,在风雨岁月中曾有江河带着泥沙 染污过你的蔚蓝,也曾有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过你的
  壮丽。然而你还是你,依然波澜壮 阔,依然清新秀丽,这是因为你具有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顽强地
  进行自我更新。
  当夕阳染红最后一抹白云,我向银洲湖告别。再见,银洲湖,我不能一次读完你,一生也无 法读尽你丰
  富而博大的内涵,我还会再来。

  古炮台上颂红棉

  胡 伟

  ??新会南端的崖门--西江、潭江出海处,雄踞着一座古炮台,其壁面是厚厚的苔藓,坦围内长满 了杂草灌
  木。不知哪年哪月,两株木棉破土而出。或许自幼就经受风雨的洗礼和浪涛的震撼 ,淡棕色的树干变得粗犷
  而挺拔,挣脱了灌木荆棘的束缚,出类拔萃,苍劲耸立,显现出奋 发向上的英雄气概。枝桠也很争气,长得
  干脆利索,不弯腰,不献媚,似铮铮铁骨。木棉的 花朵虽没有牡丹的娇丽,也没有秋菊的姿色,但却为人所
  仰慕;它那深褐的花蒂紧裹着五片 大红花瓣,中间团聚着一束箭镞似的花蕊,近看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烈火,
  远望宛然一片片璀 璨的红霞。由于木棉树和木棉花的形态和风格恰似人们心中的英雄,因而有"英雄树"和"
  英 雄花"的美誉。
  ? 春末夏初,正值木棉花开的季节,我满怀幽思,来到崖门炮台。极目远眺 ,只见天水浑然,海水的交汇
  与碰撞,激起白浪千堆,冲刷着炮台脚下的石壁,洗刷着历史 沉戈,仿佛在诉说那个新会人永远讲不完的故
  事……?
  这里确有悲壮的故事。七百多年前, 元军攻陷宋朝都城临安,帝、后、王、臣几乎被俘虏。宋臣陆秀夫
  、文天祥、张世杰率十多 万官兵遗民,护宋帝二子赵日?正、赵丙 一路南逃,并拥赵正为帝。不到两年,帝
  正病死,赵丙为帝,又迁移至 新会崖门,凭借崖海天险抵御追兵,以图他日东山再起。崖海鏖战,烽火连 天
  ,宋军被困数月,沉船数以百计。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奏明万岁:"国事至此, 陛下当为国死,不可
  受辱。"于是,背起年仅九岁的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投海殉国,其他遗臣 残兵,纷纷效法,壮烈牺牲。正是"曷
  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文天祥的哀诗令人心酸,但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又着 实令人感奋。
  ? 宋末"三忠",为后人所赞颂。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前来这古战场凭吊。 而今的我,抚摸着高大的英雄
  树干,仰望着似火的红棉花簇,一股对我们民族英雄的敬慕之 情油然而生。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我们民族
  的骨气--像红棉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 ,勇于向上。敢于抗争,不屈不挠地屹立于荆棘丛中!?
  崖门炮台里的两棵木棉,经历了悠 长的岁月,经受着风雨的洗礼,是英雄的化身,更是沧海桑田变迁的
  见证。当年腥风血雨的 银洲湖两岸,如今呈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绿野葱葱,路桥畅通,新城与厂房拔地
  而起, 掩映于婆娑葵林;谷物与瓜果常年丰盛,飘香于田园山间。湖面上,不知疲倦的船只耕起了 道道骄傲
  的浪痕……好一幅彩艳美景,是新会人用心血所绘画;好一份荣光自豪,是新会人 以艰辛所换取。然而,他
  们并不自满。他们要面对的是充满挑战的未来,而为了更美好的未 来,他们正以勇气、智慧和坚毅接受着挑
  战。"将军树作蓝天柱,毕竟英雄是木棉。"奋进 吧,新会人!圭峰是你的后盾,西江和潭江是你的脉流,你有
  红棉的气质,你有英雄的本色!

  寻访禾雀花

  曾 燕

  听说禾雀花都聚到新会棠下蓬莱山的公坑里来了,为一睹万鸟栖枝,百鸟和鸣的盛景 ,冒着悄然无声的
  清明雨,来到蓬莱山脚。
  ? 入牌坊,末闻鸟声,便有一股清泉从脚边"呼 啦"蹿过。那清凉,也由上而下直贯全身。歇脚"听泉亭",
  身心被冰凉的泉水哗哗冲洗, 顿觉恬然。泉水自树根盘错的磊磊石壁间涔然而出,在"龙头岩"小蓄,经大龙
  头吐出,两 个小龙头又吞而吐之,汇成溪水,溪行空岩中,声音朗朗。宛如众书童在谷里读书,绵长不 息。
  水在环形的溪涧里迥旋打转。水中的小动物"水黄茑、无笃螺、煎浓虾"也跟着在水湾 湾里翻滚。溪边立一大
  石,刻着"藤缠树兮,花是鸟"藤葛似的大字。体态娇柔,一脸脂粉 ,仿如古原荒野之地立着浓妆娇媚的迎宾
  女仪。
  ? 抬眼上望,竹树浓荫,杂树相抱而生。在 翠竹与古树之间,由腕粗的绿藤引领,在山谷蜿蜒走着。纵横
  交缠,层层相攀,把整个山谷 绕成个天灵盖儿,又象个大蒙古包。唯顶端洞开一天窗,漏些阳光进来。藤蔓
  在瘴雨蛮烟里 勾肩搭背,如同一群结伴春游的少女,在田野扭打、嬉闹,扰乱了春天的秩序。那绿藤上隔 三
  差五的站着 倦透了的禾雀,干瘪的身躯仍固守藤间,痴等铁拐李的释放咒语,地上却铺满停止拍动的翅 膀和
  啼干的嘴巴,想是为了飞出这绿色的囚笼而拼落一地羽毛,身首异处。香魂却钻进出那 一指洞天,飞向广阔
  的天空。我轻抚一只刚折翅膀的花仙子,道了一声,我来迟了。便将它 放于溪水中,让流水把它带出去,圆
  了飞向新天的梦。
  ? 禾雀花何以专拣这山幽水静的山谷 闯,并作巢绿色的天帐,不愿离去?据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鸟专
  食禾穗,名曰禾雀。 每年用它们的尖嘴巴糟蹋了不少稻子,令农民兄弟大为头痛。仙人铁拐李云游至此,见
  鸟害 为患,遂施法术把禾雀缚于绿藤中弃于蓬莱的公坑,只许每年青黄不接的清明时节出来。每 当春雨绵绵
  便有成千上万有眼、有翅、有尾、若不小心碰伤了还会流出鲜血、白里微黄的花 仙子,鸟精灵现于山谷。一
  串串昂首挺胸,拍动双翅,谛听谷外的风声、雨声,飞鸟相唤声 ,无奈脚爪却钉在绿藤上动弹不得。偶有山
  风吹过,仿如千万只生蹦乱跳的禾雀跃于绿屏上 ,虽不能再抢食禾穗,却也闹得一谷山水不得安生。引得人
  们放着那热烈的摇滚不蹬,潜入 宁静的谷地,让青山绿水洗涮城市积垢,寻攀在藤蔓上的禾雀,传说中的主
  人公。
  ? 人们对 某种异样的生物,总爱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编一段凄艳的与自然斗争的故事,以掩饰自己 的无
  知和显示自己的实力。怎知这禾雀在古藤上站了千年,喙破多少苍然岁月。其实山是山 ,水是水,草木有其
  自己的语言,鱼儿鸟儿自有翔游的技能,蜂儿自有采花酿蜜的本领,它 们的生存技能是人类所难以企及的,
  在各自的王国里他们都是主角,有其约定俗成的宪章, 自已的地盘。它们承天地之灵气,应和四季变化,快
  快乐乐的生活,自自由由地游戏,构成 一块块独特的生物块,紧紧贴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姿采纷呈。大地才
  有声有色,五彩缤纷。 人走在路上才不觉得寂寞。倘若地球是人类的家,这个家前院有绿水常绕青山转,后
  院有绿 荫百花开,上有飞鸟彩蝶舞春风,下有鱼虫畅游。多好!
  ? 循水声踏着长有苔藓的山石而上 ,山腰有一古朴小巧的寺院,称"天成禅院",又名"公坑寺",据闻为宋
  末僧人安身修佛 之 所。寺内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只见他腆腹袒胸,双手擎天,一副天塌下来他顶住的
  架 势,呵呵的笑向众生。身边有副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 人"。向世人昭
  示了"有容乃大,有容乃笑"的天机。"公坑寺"立而受命,看管着千万只 欲飞的禾雀。同时也警示世人容一方
  净土青天与山水花鸟同乐。看明代游僧在这远谷静水手 植的禾雀花,能否抵得住商利的诱惑,在这幽谷里年
  年栖枝,花迎鸟笑。

  荷塘观龙记

  方锡泉

  荷塘 纱龙,远近闻名。在会城,笔者也看过多次纱龙表演,但由于每次都不是站在最优越的地方 观看,
  看得不大真切。看完以后,头脑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 有一年秋天,笔者终于有 幸在纱龙的故乡--荷塘镇看纱龙表演。那表演场地是个灯光球场。入夜,四边
  观台 都坐满 了观众。纱龙表演前,先进行群众性文艺表演。歌咏、舞蹈、朗诵、粤曲、醒狮等在明亮的 灯
  光下表演过以后,场外忽传来"叮叮咚咚"的锣鼓声。这时,场上的灯光骤然熄灭,全场 观众仿如置身于夜航
  中的巨轮甲板之上,看那海面,黑闪闪的;遥望天空,又感受到自己沐 浴在熹微的月光下。
  ? "纱龙来了!"静候了好一阵子的观众,顿时欢呼雀跃,人们 的脸, 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转眼间
  ,锣鼓声已到了大门口,红绿烛光也闪入眼帘。那红色 的是纱龙的引路者--"龙珠"。它篮球般大小,由一人
  擎着,时高时低地舞动。那绿色的 是尾纸糊的鲤鱼,左绕右缭地跳跃着,活像闯出了水闸后那么欢快。紧跟
  地"龙珠"后头的 ,就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龙头。斯时,鞭炮接二连三地在半空中和地面上炸响。瞬间,
  整条纱龙已进入球场,活龙活现地回游在烟云飘渺,浩瀚无边的大海之中。
  ? 优秀民间体育 艺术--龙舞,就要开始了。这时,密集而又急促的锣鼓声轰然响起,红彤彤金灿灿的龙珠
  在半空中晃动几下,龙头便紧追不放,蜷动着巨大的身躯绕场疾进,婉蜒起伏,左右盘旋, 反脊回游。这几
  招,谓之"蛟龙出海"。这时候的"海面",据说是风平浪静的,因此,龙 就在平静的"海面"上随意戏耍,快慢
  有致地相继表演了左右"双扣连环"、"回龙"、" 团螺"等多种花式。
  ? "团龙"是龙头居上,龙身和龙尾依次向下团卷成塔状的花式,静中 有动。"团螺"则在"团龙"的基础上,
  由龙尾倒缩向上,变成龙尾朝天,龙头紧贴"水面 "成螺状。这两种花式,都表现龙经过一番戏耍以后稍作休
  息的神态,怡然自得,优哉游哉 。
  ?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海面"上顿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龙也似乎在惊涛骇浪 中 猛醒,马上摆开了
  战风扑浪、翻江倒海的态势,扑打于巨浪之中。通过速度极快的"之"字 反脊、左右盘旋的动作,用"双扣连
  环"、"双飞蝴蝶"等花式,龙头奋勇向前,劈风斩浪 ;龙身和龙尾则随着"波浪"的起伏,时而跃上波峰,时而
  又坠进浪谷,"∞"式图案接二 连三地在观众面前闪现、翻腾。这一场表演,把龙的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表现得淋漓尽 致,栩栩如生。这时候,看傻了眼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锣鼓声渐趋 平
  缓、轻快,风止浪停了。闯过?quot;狂风恶浪"的纱龙恢复了原来那怡然自得的神态,矫健 、轻快地表演"散梅
  花"、"莲花桩"、"梅花桩"、"戏水"等花式。绷紧了心弦的观众 ,也一下子松了下来。
  ? 可是,龙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胜利,它还要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开创 更加美好的未来。于是"穿龙门"的表
  演开始了。首先是穿"单龙门":场地中央树起了四 根竹竿,一字儿排开,每根竹竿之间摆开了一定的距离。
  纱龙在龙珠的引导下,在竹竿之间 展开螺旋式的来回穿梭。接着是穿"双龙门"。即在一定的距离内,再增加
  一排竹竿,纱龙 就在两排竹竿的竹与竹之间快速卷曲穿行,运动着的纱龙长度好像一下子缩短了四分之三。
  穿过龙门,纱龙喜气洋洋,再通过"戏珠"、"斗珠"等花式,又作了一番欢庆胜利、娱乐 升平的表演。
  ? 最后,饱经风浪的纱龙又再次奋起雄姿,向困难险阻冲击,出现了"单双跳 龙"的精彩表演。跳龙,是整
  个龙舞中难度最大的花式。每个舞龙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弹跳力 ,而且要机智勇敢,配合默契,动作准确。当
  纱龙离地较低快速回游成一字长龙阵时,龙头 猛然回转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自己快速运动着的身
  躯,在空中组成一个(单跳)或 两个(双跳)气如虹、快如风的圈圈。如此反复几次跳过以后,龙舞便在高潮中
  结束。
  ? 荷塘 纱龙的龙舞,最早出自篁湾,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开始时是由一位在四川做官的篁湾人 引回来
  的,其构造比较简单,每年的八九月间农闲季节,都要大舞一番。后来,经篁湾人不 断改造、更新和美化,
  熔技艺与体育于一炉,成为当地民间体育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 本世纪以来,荷塘纱龙声传海外,威耀中华。1918年曾赴澳门表演。1930年香港举行艺术大 会,纱龙赴
  会献技。1937年香港庆祝英皇加冕,又应邀助庆。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会 城等地的很多观众,都对荷
  塘龙舞有着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 一套完整的龙舞,历时60分 钟。从龙头至龙尾,共需25人的密切配合。由于运动量大,在快速表演中要
  频频换人,而换 人又毋须暂停。过去由于几年或十年八年才舞一次,每次都有不少新手参加,因此,每次表
  演之前,都要进行半个月至20天的集训,熟练了才演出。表演一场,连龙珠、鲤鱼、锣鼓手 等在内,共需
  100名精壮机灵的大汉。龙肚内点燃的110支蜡烛,是经过特别方法炮制的,抗 风、防滴。表演一次共需蜡烛
  400多支,约五六十斤。换蜡烛的时候,也是表演者休息的时 候。舞龙珠的人,是全套表演的引路者,出什么
  花式,变什么图案,都是由他指挥的。因此 ,龙珠的表演者也是整支队伍的教练。这样的教练不仅一代一代
  地传下来,而且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
  ? 荷塘是水乡,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为使龙舞更加传神,更能体现水乡" 水龙"的特色,人们又创造
  了"舞龙桥"的精彩表演。在鱼塘上用竹木搭一座几十米长的木 板桥,桥的中段又搭成一个上百平方米的平台
  ,桥的两头向两岸倾斜。入夜,当纱龙矫健的 身躯登桥表演的时候,桥上的龙和在水中的龙相映成趣,四岸
  观众所看到的是,"岸上龙出 海,水中出火龙"的壮观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