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太平洋保险老总:和平年代的人为什么缺少奉献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15:36:41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盖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感情。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
生已决定留下来。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女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然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是去了什么,或者说西省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点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1文中说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土地迷住了”,说女大学生"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说说"迷住"和"诱惑"这两个词的含义.(不超过40个字)

2 简要分析老教授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最少写出4点)

3 为什么说"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迷住:具有客观事物与内心世界的共鸣,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向往。
诱惑:不具有内心世界的感受体现,完全是外在客观事物对人的吸引。


老教授:
1,智,对自己科研项目的狂热追求,踏踏实实做学问
2,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质等对他来讲被看得很淡
3,信,身教胜于言传,通过展示自己的家人真实生活景象,告诉女学生“这是个什么样的真实生活”,对下一代人极其负责。
4,礼,文中未提及,但是能够感受得到老教授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之情,而这种牺牲他是非常清楚的知道的,但是透射出老教授对自己事业所作出的这些牺牲的情愿。


非和平时期,食不果腹,生存成为一种追求。揭竿而起,要不就饿死要不就爆发。局势逼人人不得已,并且容易接受“又专又红”等思想的影响。

和平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生存已经成为基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三角,人们都开始追求更高的“境界”,要吃得更好、住的更宽敞、要受人尊重等等。和平时期的牺牲,就如同这位老教授,至少我自己读完本篇文章都汗颜自愧不如。因为尤其是现代都市里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已然不同了。

最后,我还想对其他人物谈一谈:

女学生,没有过错,我也不觉有何切齿之处。她代表了和平时期非常正常的一些青年人的态度。因为她们这代人所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出息要出人头地,要找个龙门快婿,要比你父母过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文化必然会促生这样的年轻一代。

师母,我相信这名女子的付出只比教授多不会比教授少。她的直接体现就是爱教授,情愿做出任何牺牲。她的间接体现就是帮助教授对教授所研究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