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莉安奥特曼死了么:老师叫我们抄一篇话题为“个性”的文章,大家有什么好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3 01:53:31

谈谈“个性”
个性是浩瀚、深邃的海。
个性是层峦迭嶂、连绵起伏的峰。
个性是悠扬的驼铃。
个性是一块小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时,你的诧异,你的惊喜。
如果只诧异于石子打破湖面平静的美,而不惊喜于石子击起的一道道涟漪,那幺又何来个性?总是试图让内向的人活泼一些,让开朗的人沉稳一些,诸如此类,那幺又何来“个性”的张扬?
改变人的个性,就如同把一座雕刻精美的玉塔打磨成是无棱角的玩物。
“韩寒”的个性算是张扬吧!你是否打算改造他?改造成只知学习的学生,毫无个性的学生,这样才算真正的人才?没有韩寒那特有的个性,你怎幺会看到像《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有个性的优秀之作?如果没有个性的张扬,你是否知道松江二中还有一个叫韩寒的男孩?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个性的张扬;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个性的张扬;苏轼的“大江东去”的豪情是个性的张扬;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也是个性的张扬。如果让李白成为李清照,苏轼成为李煜,恐怕那许多礼赞的文章都不会出现,文化宝库将失色不少。
个性的色彩如此斑驳,我爱它的刚毅,也不排斥它的温柔。个性的味道如此多样,我喜欢它的甜美,也不怨恨它的苦涩。
喜欢评头论足、企图改变别人个性的人,那幺你自己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别人会认为你挺爱管闲事,难道不是吗?!别人的性格你都想改变,那幺你还有什幺不想改变的呢?
不知道自己是活泼开朗,还是沉稳寡言,也许介于两者之间吧!我认为自己既开朗有余,又沉稳不足;既想沉默寡言,又不甘寂寞。这样,也许别人也会说假深沉、扮酷,真是没办法!只好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搪塞。
大海的浪花也有澎湃的时候,群峰的走势也有起伏的时候,为什幺个性就必须遵守那所谓的束缚?
个性的色彩多样,才会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个性的色彩多样,才知道你、我之间除了面部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一样。
如果有一天,你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完全是一个模式,你是否会苦恼?那千人一面的感觉,你是否感到悲哀?人们如果都板着面孔,抑或嘻嘻哈哈,你是否会叹息?只有个性的张扬才体现出社会的多彩。而那些试图改变别人性格的人,岂不是忧天的杞人吗?!
因此,我们需要个性的张扬,我们呼唤个性的张扬!
因为它有大海的深邃。
因为它有山峰的起伏。
因为它也有驼铃的悠扬。

〔点评〕
本文阐述了“个性”需要弘扬的观点,论证有力。文章列举了典型的事例,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能用浅显的比喻来论述比较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为人所接受。层次也分明:开头用形象的比喻引出论点;然后用事例加以论证,结尾再次重申观点,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另外语言也很有特点: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理,用语准确,亦有文采。比如作者有意营造了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有了亮点。

我是我
秋风带着夜籁的清香轻柔地拂过我的发梢,我停住漫无目的的脚步,猛然感到星光肆无忌惮地在指间跳舞。于是,一种想法突然如流星般划过脑畔:“我是谁?”
我是我,一个l6岁的花季少女,喜欢春天的蒲公英,喜欢夏天的蝉鸣,当然也爱秋日的晴空和隆冬的白雪;喜欢雨,让天使的眼泪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滋润每一颗干涸的心灵;喜欢雪,让漫天鹅毛厚厚地铺满大地,尽情享受雪世界的安宁、静谧;喜欢风……喜欢自然的一切——那都是天的恩赐。
我是我,渴望成为莎士比亚,让一部部人间悲喜剧感染、洗涤着世人的灵魂;渴望成为李白、杜甫,让一句句千古绝唱世代传诵;渴望成为莫扎特,让一首首动人的乐曲被后人聆听,在五彩的旋律中寻找美的真谛;渴望成为达·芬奇,用蒙娜丽莎的微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用缤纷的画笔为世界增添亮丽的色彩……
但,我是我,我不愿重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想重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要重奏莫扎特的《魔笛》;我要创造出我自己的风格,我要让我的天资、人的个性插上洁白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智能和艺术的万里高空。
我就是我,不必模仿伟人,但要学习伟人;不必重复知识,但要理解知识;不必克隆历史,但要感悟历史;不必拷贝别人的成功,但要总结别人的成功。我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何不用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智能,去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曾经在秋日的一个月夜问自己:“我是谁?”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回答:“我是我!”我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我在不断成长、不断完善,我是真实的我。如果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自我,那就是可悲的人生。所幸,我是我,不是巴尔扎克,也不是贝多芬,即使平凡,即使普通,即使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即使只是沙滩上的一颗细沙,但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别有一番自己的滋味。

〔点评〕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文章结构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开篇没有流于俗套地直接拷问自己是谁,而是写漫步于夜籁的微风里,冥冥中一种奇怪的想法飘过脑际:“我”是谁?可谓切入自然、顺理成章。第二部分紧密承接上文,指出“我”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纯洁无暇,尽情享受着自然的恩赐。同时,古今中外大师们脍炙人口的作品,令我”激动不已,他们的精神感召也让“我”如醉如痴。行文至此作者笔峰陡转,翻然醒悟:若一味徜徉于对别人的膜拜中,拜倒在别人的光环下,亦步亦趋、邯郸学步,就会迷失自我。结尾处作者充分肯定自我,深深地认识到: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实实在在、从从容容才是真。
本文过渡自然,结构清晰严整,层层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不抄最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