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网站地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8:41:06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是什么意思?
还有诗句的意思。

厌:厌弃,厌烦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厌:厌弃,厌烦

整首诗的意思:天上的鸟儿都飞得不见了踪影,一片白云也不停留,独自悠闲的飘走了。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朴易懂,数笔即勾勒出一幅意境清静、悠远的画面。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这样的心境,竟然连鸟儿和白云都远之而去。淡淡的苦闷更向谁诉?原来只有这静默不语胸襟宽广的敬亭山,在守候着诗人这颗远离尘世不被理解的心。“相看两不厌”,将敬亭山写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生命体,诗人与山对坐的情态尽现无遗。

诗人怎么会对着敬亭山,发这样的幽思呢,这得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敬亭山特点说起。

敬亭山,又称查山,原名昭亭山,山麓周长六十多公里,连绵峡山、九连、珩琅三山,环绕有宛溪、句溪、澄江三水。长蛇、龟山二岭镇锁西南和东北,磨盘山随石坊团落其中,山势典折,回环相扣,林壑深幽,响泉宗鸣,云烟雾霭。自古以来,为邑人踏青揽景胜地,文人骚客多临于此,吟颂连云,歌唱不绝。宣城自古诗人地,实地是绵绣敬意之功。

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李白在仕途失意的忧虑处境中,长途跋涉,由梁园南下,一路会友一路诗歌,沐浴爽爽秋风来到宣城。自此,至诗人仙逝采石的十多年间,多次居留宣城,和敬亭山结下了永不分离的诗情友意。

唐时的宣城,为江南名邑上州,称得上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有前辈诗人留下的许多华意诗草,有秀美的景致和前代的人文胜迹。南朝诗人谢眺在宣城任太守两年多,敬亭的旖旎,激发了“小谢”“清发”的诗兴,在这里他唱出了许多瑰丽的诗章,留有北楼等著名胜迹。谢眺“清发”俊逸的诗风早就为“一生低首谢宣城”(明汪士祯《论诗绝句》)的李白倾倒。李白在宣城留下许多篇章,深切地表达了对谢眺的敬仰。

李白万里迢迢来宣城,来不及顾盼宛陵的山水楼台,便和宇文太守、堂弟李昭等数次游览敬亭之美。他在《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中写道:“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山城”。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称赞:“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水,如天落镜湖。”诗人以简明俏丽的句子,包含感情黑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妙趣天成的山水画。

宣城友人的厚待,敬亭山的灵秀,使李白忘掉了人生的悲愁痛苦。把全部心身寄于江南的山水之中,诗人有了短暂的欢愉。他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写道:“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读后真使人为诗人在松涛山风之中欢快入眠而由衷欣慰。《游敬亭寄崔侍御》一首,李白用“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的诗句,向同在宣城客住的友人崔侍御表白自己寻踪怀古的情趣。

然而,敬亭山水和宣城友人的厚爱,并没有谈化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他离开长安,是因为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心中充满悲愤和痛楚。加上天宝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对外战争又多遭失败,人民苦不堪言。诗人李白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表示隐忧,又傲岸不屈,高唱“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表白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著名诗篇《独坐敬亭山》中表现的情绪正好是他痛苦心境的写照。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游人散去。山色空朦,苍苍黛色之间,只有诗人兀自独坐山上。往事如烟涌入心头:早年仗剑腹文出川,志在报国。然严酷的现实使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今日年又老了,而那满目疮痍的神州在风雨飘摇之中,战乱危机四起,怎么办?诗人只得以心血煎熬。眼前这山风徐徐,山雨跃跃欲试,孤云乘机而走景况,不由得使诗人想起以前观烟云时,曾在一峰怪石上题写下“云根”二字,以纪念烟云从此石生起。风雨变化,日前字迹仍清晰。今日却怪,连天的山峰遮挡不住飘然的孤云,一峰怪石上那“云根”二字也模糊难辨了!难道这烟云和怪石也不理解他吗?

大千世界,谁能理解诗人?只有敬亭秀色依然,敬亭山泉回响,诗人顿悟性:山不厌我,我不厌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把山人格化,何等绝妙!正是这千古绝唱,使敬亭山殊荣无尽。

诗人晚年是不幸的。五十五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了,烽火蔽日,尸横乡野。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楚,煎熬诗人的心血。他抱平叛之志应永王李嶙之聘出征,不幸兵败受累流放夜郎。幸亏途中遇大赦才得以释归,时年五十有九了。这一次政治活动的失败,使他心绪更沉郁。之后,他再度往返于宣城,然而风光虽依旧,而宇文太守、李昭长史已去,新任刺史季广琛情愫差多了。诗人感慨之极,唯有敬亭山是他的知己。他重返山间,寻访敬亭山友人蒋征华。蒋征华当年盛情待李白,拥翠于山见巅,几盘小菜,一酌老春酒,对酒当歌,放情山水,是多么令人留恋。不幸的是,蒋征华和纪叟都作古黄泉,永不复生了,诗人好不悲哀。眼下虽风光似家乡巴蜀,但友人已去谁与相叙呢?“敬亭埋玉树,知是蒋征君”,“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诗人用血泪写下《宣城哭蒋征君华》诗,表示对老友的无尽思念。对纪叟的追悼,诗人情意真切,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姿肆汪洋,漫泼情怀,大呼“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果不其然,李白归当涂李阳冰处不久,即于寒冬之际,梦还夜台永不再醒了,一代诗,留给万里长空、万壑关山以巨大的回音。

厌:厌烦,此处作最好作“满足”解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传是南朝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天宝12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二字是全诗的中心。一、二句写独坐所见,三、四句抒独坐之感。

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两句诗写的虽是眼前实景,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百无聊赖的诗人把视线转向眼前的青山,忽然发觉敬亭山是那么妩媚多姿,那么灵秀可爱,只见她长久地伫立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与自己情感交流。这一发现使诗人激动不已,他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仿佛也注视着他,彼此相对而视,心神契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诗人心中只剩下敬亭山,别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也仿佛化为了山的一部分。人与山妙合无垠,融为一体,这是多么超逸的境界,它使诗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抚慰,苦闷的心灵得到解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衬出人之无情。而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不尽,又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厌烦,厌倦的意思

厌,意为厌烦,厌倦,腻==。诗句的意思是好像诗人与敬亭山对视,怎么都看不腻。这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敬亭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