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谱24孔:细菌和病毒的作用机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7:34:23
好像没有药物可以直接杀死病毒的,是这样么??
人的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又是怎么反映的??
越详细越好
比如白细胞是怎么分辨细菌与正常细胞的
我不吝啬分
回的好还有奖励

目前没有理想的药物能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有些抗病毒药物只有抑制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人体构造中主司防御部门的为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第一线的物理、生化防御机制以及第二线的主动防御机制,前者如同构造严密的堡垒,可限制及防止有害病原入侵,主要包括皮肤、汗腺、皮脂腺、粘膜等;后者就如随时待命出击的战士一般,可主动及专一地对抗入侵病原,主要包括抗体产生、免疫细胞活化等。

第一线物理生化防御机制
一般来说,当外界病原入侵时,第一线的物理生化屏障首先保护人体。
皮肤和粘膜是抵抗病原的第一防线,健康的皮肤是极佳的防御组织;而呼吸道一直到泌尿系统出口都覆盖着粘膜的保护,对有害微生物或化学物质有相当的排斥力,不但粘膜组织的细胞与细胞间排列紧密,使病原无隙可乘;而且粘膜上还罗列着许多可产生抗体的细胞,其产生的抗体为分泌性的免疫球蛋白A,即sIgA,可与病原结合,使病原变得对人体无害。这道防线的坚固与否,直接影响到疾病是否发生。肠道里的这道防线尤其重要,所有经口摄入的食物,都得在此消化吸收,相对接触到的病原也最多,若是肠道粘膜破损,在此形成一“漏洞”,不但病原可长驱直入,更会影响到分泌性抗体的产生,病原易在此繁殖滋生,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危害人体。
造成粘膜受破坏的因素有多种,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烟酒过量、紧张疲劳、药物毒素等造成的,这些破坏因素令人防不胜防。因而,如何有效保护肠道、增强肠道的防御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肠道健康还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间维持着一种生物平衡,即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和对人体有害的细菌间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对肠道健康非常重要。若有益菌和有害菌间平衡良好,则能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维持肠道健康。

第二线主动防御机制
假如当病原太强悍而超过第一线防御系统的负荷、突破这道防线时,这时内部的主动防御系统就得出击,动员体内有能力摧毁入侵病原的免疫细胞和蛋白质,展开另一轮的“免疫战争”。
免疫细胞通常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和多种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球蛋白(抗体)等免疫物质。蛋白质有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首先,当机体被曾遭遇过的病原入侵时,B淋巴细胞负责制造的少量抗体会缠住病原,使病菌无力制造毒素,同时将许多病原菌粘在一起,使人体天然过滤作用易于将其清除。接着,抗体还可发动化学战,组合杀伤力极强的补体蛋白,使病菌破裂寿终正寝;或者抗体依附在病原菌表面时,结合补体,巨噬细胞容易将其吞噬。
当侵入者非常强大、巨噬细胞无法将其制服时,会将其呈送给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后者调动装备,只针对该强大入侵者,作专一性的对抗。T细胞和B细胞还会制造“记忆”,以备将来有同样敌人入侵时,可以加速将其杀灭。
主动防御出击的成功与否,在于这个系统的装备是否精良以及反应是否够快,也就是抗体等免疫物质的质量和数量。事实上,人体的免疫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防部,不作战时也需要庞大的经费维护,看似浪费,却是御敌不可少的开销。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是一样,不管有无敌人入侵,时刻需要保持警戒状态,只有这样,当遇到病原入侵时,才能及时反应,将其消灭。人之所以生病,是人体本身给了病原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免疫系统有所缺失,来不及攻击病原。更何况,人一旦生病了,药物只能在一旁助阵,真正与疾病作斗争的,还是免疫系统本身。因而,为维持健康,经常维护免疫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一.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微生物。“微”者,肉眼不可见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也不高。由于细菌有它的生长及代谢方式,人类已有称之为抗菌素的特殊武器对付它。病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也是因为如此,目前抗病毒的特殊药物不多。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们的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细菌的增殖。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它们和我们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而在任何情况下从机体中发现病毒都非正常状况。因为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这些病毒才能存活
二.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因此,正确的鉴别对保证合理用药极为重要。下面从六个方面介绍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鉴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 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
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可给予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书店有,医学大学书籍,科普书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