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雷港: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11:54:49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亦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的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上联贴在门户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有的还在门楣上贴有横披。春联的书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平仄协调,富有节奏感。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春联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之俗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辟百鬼(见《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由此人们认识到鬼怕桃木。所以古人以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边一块绘上神荼的像;右边一块绘上郁垒的像,这绘有二位神像的桃木板就是“桃符”。这两位大神是专管天下众鬼的“鬼王”,百鬼畏之。过新年时,将这两块桃符放在大门两边,以驱鬼辟邪。
在桃符上题写对联始于五代的后蜀。在蜀亡的前一年除夕,蜀国后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写两句吉语献岁,因嫌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