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广厦:罗马尼亚的国都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9:15:43

人口200多万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在从欧陆北缘的德国首都柏林到欧陆南缘的希腊首都雅典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堪称最大的都市。相传,它发源于一个由牧羊人建在维拉西亚森林中的定居点,凭着几个世纪来人们的辛勤经营——同时不断克服着一次又一次来自奥地利、土耳其、俄国的外侵乃至地震灾害,到了19世纪,布加勒斯特城以它不同凡响的美丽以及商业上的繁荣,在欧洲大陆赢得了“东方的巴黎”的美誉。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影响了城市的建设,但对城市的直接破坏却并不大。遗憾的是,未被战火洗劫的“东方的巴黎”却遭到了40年革命风暴的扫荡。齐奥塞斯库雄心勃勃的一通破旧立新,留下的是一场文化遗迹的浩劫。1989年政治巨变随即带来了国家经济的动荡、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浮动。当年“东方的巴黎”的风姿风采就在50年来政治风云的左翻右转当中一天天被钢筋水泥、残墙断壁和滚滚飞尘所掩埋。

  今天的布加勒斯特,恐怕该说是个被重创破了相的城市。齐奥塞斯库时代的成片成片灰色水泥建筑楼群,加上“新”时代带来的一些摩登得不够级别的奇怪建筑,混和着混乱的车流与遍地的垃圾,跟那些残破的老建筑不相协调地搀杂在一起。但是,也许因为我没亲眼目睹过“小巴黎”过去的风韵吧,我眼中的布加勒斯特仍有触目皆是的百年旧迹。如果用一双有心的眼细细打量它,你仍能从那片残败当中追索到它当年迷倒众邻的美丽。

  布加勒斯特的美在我眼中离不开三方面的成因:成片成片的浓荫绿树、石条拼成的街道路面,以及独具东方(拜占庭)特色的房屋建筑。

  在我所到过的几个国际大都市里,布加勒斯特该说是最绿的一个。巴黎有不少林荫大道,可它还是比不上布加勒斯特;伦敦倒是有大片的绿地,但那只限在公园里,街道两旁可是不种树的;罗马市区也没见怎么多的树;东京、香港这类地方根本就不用提了,纯粹就是绿色的沙漠、高楼的树林。布加勒斯特则是一座处处见得到树的城市。即便是在市中心的主要大街和交通干道上,道旁都有树。而一旦跨出市中心,道路两旁林荫连绵树林成片,有些房屋就坐落在绿林深处。那么多的树,好像这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个建在山坡树林子里的繁华大乡村。

  我是10月份来到布加勒斯特的,没有赶上这里的春天和夏天,却看到了它美丽的金秋,是名副其实的“金秋”。随着一阵一阵的秋风,树上的叶子开始一点一点变黄。那黄色由浅而深由淡而浓由暗而亮,然后突然之间它们就像被什么人点了金似的一下子辉煌灿烂起来,满树晃动起了大片小片亮眼的金叶子。那金叶树于是成行成列、一片连着一片、一鼓作气地把全城的金色烽火烧向极致。那几天的布加勒斯特城可不得了,到处金光耀眼,不光树上是金的,树下也是金的,满地都是金黄色的落叶。大风一吹,好家伙,就见金片子满天乱飞满地乱滚,大团大团金蝴蝶似的蜂拥着,那叫气派!

  而与这些美丽的浓荫金焰交相辉映的,先就是布加勒斯特城里那一条条大大小小用石条铺成的路了。

  本来,在当年的欧洲(以我个人的历史知识而言)拿截成块儿的石头铺路是很普通普遍的——当时的建筑材料和交通工具使然,罗马尼亚并不比别的国家特殊。但让我觉得特别的,一来是布加勒斯特城里如今居然还保有那么多的石条路;二来是这些石条路之宽阔;再者,就是这些路在铺设上的精致与美丽。

  石条路,不管在当年是多么平凡普通,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风尘而仍然健在,就已经具有了一份不凡的价值——成了此地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化身。走在这种路上,你会有一种与走在柏油路上完全不同的感受。正好像某一天你忽然翻开了旧日的破箱子,面对那一件件受了潮、褪了色、式样“古怪”却又一直都没舍得扔的陈年衣物一样。那一刻,你心头的感受当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因为你面对的,是你过去了的那段生命的见证。

  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见证今天正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消失。比如在伦敦,你就基本看不见石头铺的老路了。即便像剑桥这么有名的知识名城,如今石条路也所剩无几。巴黎的情况似乎不比剑桥强多少。罗马,是我到过的城市当中最具“遗迹感”的,石头铺的路很多,不过全限在小街小巷和小型广场上,而且石块都比较粗大,至于车辆繁忙的大马路可全都是光滑的柏油大道了。

  布加勒斯特的石头路之所以令我感动,除了它的“存活”之多外,更因为它的出人意料之宽和铺设上的精致。真的,这儿的路全是拿小块小块的石条按照一定的图案十分讲究地拼出来的。在我眼里那就是石头铺就的地毯,它孔雀开屏般美丽地铺展开来,是多少人工一寸一寸地拿手“织”出来的。如此纯手工的宽大石质地毯,在今天这么紧张繁忙的交通状况下居然还没被现代化的柏油大道所代替,这可真让我觉得既庆幸又纳闷儿,同时也为它们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不过,布加勒斯特城的老建筑,才真正是“东方的巴黎”之精华所在。

  从伦敦来到布加勒斯特,一双习惯了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眼睛乍一看到罗马尼亚的建筑,那感觉很有点像一个一直生活在汉族地区的人猛地走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满眼活泼可爱的彩色小帽、小坎肩儿、花裙子……使你不能不为那明快的色彩、新奇的式样和精巧的装饰而感到新鲜与振奋。

  18世纪时,布加勒斯特的许多建筑是专请法国建筑师或留学法国的建筑师设计的,与此同时,由于罗马尼亚几百年来轮番受到奥匈帝国、土耳其、俄国、德国的侵扰和控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并以缤纷多彩的形式强烈地反映在了罗马尼亚的建筑上。

  在布加勒斯特走大街串小巷,首先觉得惊讶的便是那一幢幢彼此相邻的小楼在建筑形式与风格上的“百花齐放”。除了造型与色彩上的彼此特立独行,布加勒斯特古老建筑在外表修饰上的精巧与用心也让人感叹。正像法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也是个有雕塑传统的国家,不过他们的雕塑技艺似乎更多地表现在建筑物的装饰上。那门框窗框的钩镂、房檐廊柱的雕刻、屋顶瓦片的设计、铁门铁栏灯罩的花样……处处都是精心的设计。而那精美的图案与精细的雕刻——就像盛装女人肩头的绣花披肩、头上的花冠、颈上手上那些精巧玲珑的挂饰一样,使整幢建筑的美得到了圆满的呼应与烘托。

  因此,在布加勒斯特逛街巷,那感觉有点像在画廊或美术馆里欣赏绘画和雕塑,它们出自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艺术家之手,带给你新鲜的感受。

  而这在英国可是无法想象的事。英国那些“House”尽管有大有小有新式旧式,但总体来说都跑不出“维多利亚”和“哥特”式两种基本的框架。正好像西装,尽管可以有不同的款式,但西装就是西装,你不能说它不好看,但终究还是缺了点儿个性。

  不过,在布加勒斯特,像伦敦的议会大厦、塔桥、圣保罗大教堂那么辉煌、庞大的建筑却是没有的(如今最巨大的一座建筑还是齐奥塞斯库留下来的“遗产”,不过并没完工,而且称不上艺术)。这儿的建筑多为中小型,即便是皇宫和最大的教堂,规模也都不大。但是小有小的味道。如果说气势非凡地耸立在泰晤士河边的英国议会大厦给人的感觉是帝国的威严、高傲与冷峻,那么罗马尼亚的建筑则是小康人家的温馨以及青年男女那种自由奔放的浪漫激情。说真格的,布加勒斯特城里那些姿彩各异的精致小楼常会让我想起“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因为好像只有在这儿我才找见了当年朱丽叶密会情侣的“绣楼”楼台。

  谈布加勒斯特的老建筑,不能不提那些美丽的教堂。在这里,“美丽”这个词我可不是随便用的,它其实包括了远比这两个字丰富得多的内容。遍布布加勒斯特(或者该说遍布整个罗马尼亚城乡)大大小小的教堂(尤其是东正教教堂)是建筑、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而其中绘画的运用尤其令人惊叹——正是这一点强烈地体现了罗马尼亚的民族特色。有整幅的图画更有成片成片的装饰图案,从屋顶画到地面,从室内画到室外,从教堂外整个的墙壁画到房顶上的每一片瓦。画,用细密精致的线条汇同热烈奔放的颜色,为教堂通身披上华丽的壁毯。而在这之外还有那些玲珑的雕塑,还有教堂整体建筑的别致造型。把所有这些都加到一起,请想象一下吧——那教堂该是如何的美丽!

  一些西方人写的介绍罗马尼亚的书,凡提到首都布加勒斯特都免不了说它被破坏得如何厉害,如今是如何如何的脏、乱、丑陋。他们说的或许不错。不过在我眼里,布加勒斯特那些林荫道、石条路、旧建筑尽管惨遭历史蹂躏和灰尘蒙垢,却依旧具有魅力,特别是比起那些除“高尖闪亮”外别无其他的现代化大都会来,布加勒斯特到底还是有品味、有意思得多了。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是罗马尼亚首都和全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宛若青翠的玉带从西北穿过市区,把市区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城内河段长24公里。与登博维察河相平行的12个湖泊一一相连,宛如一串珍珠,其中有9个湖泊分布在城市北部。城市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3℃,冬季-3℃。当地水源丰富,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植物茂盛,以绿地多而广著称。全市面积(包括郊区)605平方公里,人口233.9万(2000年1月)。

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语中音为“布库尔什蒂”,意为“欢乐之城”(“布库尔”是欢乐的意思)。相传在十三世纪,有一个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边远山区赶着羊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因而定居下来。此后,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商业贸易也日益兴隆,这块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如今,在登博维查河畔还兀立着一座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塔顶的小教堂。

“布加勒斯特”一名于1459年首见记载。20世纪,当地考古发现有旧石器、青铜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的文物。1459年它成为要塞。157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40座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楼房的城市。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合并建立国家——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于186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首都。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后,首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加勒斯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192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在首都正式成立。1944年8月23日,在罗共领导下,罗马尼亚人民在布加勒斯特打响了反抗德国法西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此后,这一天成为罗马尼亚的解放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城市进行了重建,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实施土地国有化后,城建规模壮大,但建筑式样单一。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是罗马尼亚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