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租房怎么发布房源:孙权是什么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0:22:43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字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字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评价孙权的历史地位,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他立国江东,以及他为什么不能统一华夏? 历来认为孙权是一个“保江东,观存败”,满足于“限江自保”的偏安之主,是一个次等的英雄,这是不符历史实际的。旧时史家、以及《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受正统思想局限,突出魏蜀对峙,把吴国放在配角地位,把孙权放在刘备之后,这个案应按历史本来面目,把它翻过来下。
认为孙权本谋有限,只满足于偏安王业,此说肇端于司马光,成胡三省和王夫之,后世学者不察而沿用其说,于是在学术界形成定见。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载鲁肃说孙权曰:“隶窃料之,汉室不可兴复,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查《三国志·鲁肃传》,“保守江东”,原文作“鼎足江东”;“此王业也”,原文作“此高帝之业也”,在这一句之前,司马光删去了最重要的一句:“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鲁肃对孙权的“江东对”,就被修改成为偏安王业说,这只是司马光的观点,不能代替〈三国志〉所载原始资料。胡三省注,以按语口气加强了偏安王业说。胡三省曰:“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胡三省还觉此语不足以动读者之心,又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对孙布诈降王凌事发表评注说:“孙权自量其国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於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之陷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王夫之〈读通鉴论〉着墨于曹、刘之胜败,“乐得邓芝通好以安处于江东”。又说,顾雍、陆逊都具理天下大政之才,可惜“屈于时而相偏安之国”。王夫之又赞东吴政宽,休养息民,情不自禁发出慨叹,曰:“情乎吴无汉之正、魏之强,而终于一隅耳。不然,以平天下而有余矣。”近世时贤的论著,异口同词都说孙权自足于偏安。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明确地说:孙权立国方针是“保江东,观成败”,“在曹魏和蜀汉敌对的空子里求生存,讨便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孙权“决心坐守江东”;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说:“孙权君臣以苟安江南为满足”;韩国磐、万绳南等亦认为孙权立国的基本方针是“限江自保”。
事实并非如此。东吴君臣,积极进取,非止一人。鲁肃献帝王之说,甘宁进取荆图蜀之策,周瑜更欲整军伐蜀,前据襄阳,谓“北方可图”。吕蒙谋取荆州,说孙权曰:“令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又如全琮、徐盛、潘璋、宋谦等献擒羽灭蜀之计的诸将,均不甘心于鼎足,岂能满足于限江自保!孙权多次北伐,其后有诸葛恪的淮南之役,由于曹魏重点防吴,吴国小不敌,因而事功不就。孙权向曹魏权宜称臣,与魏使刑贞盟,张昭怒而徐盛涕横流,志欲为国家“并许、洛,吴巴蜀”刑贞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至于孙策谋袭许,孙权赤壁鏖兵,以及夺取荆州,都寄寓着吞天下之志。黄武五年(266年),陆逊谏“宽赋息调”,孙权报陆逊云:“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使用也。”“自守可陋耳”的思想,不正是孙权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吗?至于周瑜、鲁肃、甘宁等人所规划的战略,则是第一步立足于江东,第二步竟长江所极,第三步问鼎中原。正由于三国鼎立,孙权只走完了第一步,恰如曹操之不能越江,蜀汉之不逾秦岭,非不为而力不能,因此不能说孙权满足于偏安王业。当时蜀汉的一些坐而论道的书呆子有此看法,受了诸葛亮的驳斥。诸葛亮说:“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孙权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十九岁就继承父兄 之业.在艰难环境中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 . 杰出而能干的外交谋略家 .在内政、外交、军 事、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 是屈指可数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推进三国鼎立只孙权 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起了主要作用,孙权聪明仁智 .冠盖当世;举贤任能.胜于曹刘;雄略征伐.稍逊魏武;立国江南.功著千秋.孙权之所以不能统一天 下.并非是”保江东.观成败”个而是“保江东,图王业”.未达目的。诸葛亮就说个孙权不是一个”志望已满”、”利在鼎足”的人.而是“智力不侔了故 限江自保”.又说:”权之不能越江 .犹魏贼之不 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诸葛亮的分析是很 有道理的个下面再作具体阐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一 举其大端.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所处天时、地利、人和均为劣势.不 足以灭蜀并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相 互影响的上三者又各包含两个方面几天时含政治凭藉 和事会机运;地利含形胜险要与人物殷阜;人和含得 贤才与人心归服只魏谋臣刘晔说口孙权虽有雄才人故 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几官轻势卑.这就是说孙权政治 凭藉不厚.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只能后发制人.在曹刘争相称帝的时候了把自己夺取天下的雄心深藏不露,以便充分利用曹刘敌对的空隙.朝秦暮楚.讨取便宜. 东吴地利有长江之险上此为一长;但地处低下而仰攻 蜀魏.又是一短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原,人众物盛, 而又居高临下.所以历代南北对峙几基本上是北方战胜南方.孙权虽得江东才俊几而山越屡叛.人和也只 得了一半.等到孙权镇抚了山越.挥兵西进之时上曹 操已南下.使得他未能在北方多务之时竟长江所有丧 失了机运.所以陈寿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 了是以孙权不遑外御人卑辞魏氏二”
其二,东吴名将过早凋零人东吴开国的文臣武将 .约四十人全部在孙权生前早早谢世向周瑜、鲁肃、 吕蒙三位大将.文武兼资下他们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 国方针只偏偏最早辞世向东吴十二员虎将程普、黄 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陵统、 徐盛、潘璋、丁奉.有十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孙 策的突然早夭,几乎使孙氏集团瓦解.孙权的大批谋 臣骁将的过早谢世几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实力大大衰 落 .曹魏地广几人才众多人一辈辈成长.吴蜀地狭 .贤才非唯本土所产.因汉末乱世分之于四方.因此大批凋零后,人才难继只可以说.这是蜀与吴相继灭 亡于北的重要原因.
其三.争夺荆州.吴虽得实利.但也削弱了同盟 .增强了曹魏只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战略失 策.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吴蜀合力相抗.尚且不敌 .而又自相残杀下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 .假如关羽 得志荆襄之时.孙刘合力前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 川.孙权率江东之众全力指向合肥、徐州.东西万里 全线出击下彼此呼应.乘锐助势人蚕食魏境.中原震 动.人心思变.前途不可预料.孙权忌惮关羽了战略 转向.虽一时得志.却成就了曹氏篡汉一三国鼎立遂 成不易之局.夷陵战后.魏强、蜀弱、吴孤.此后 吴蜀虽重新结好.也频频东西相应出击曹魏上终于因 力弱而又各存异心几都希望对方替自己火中取栗上所 以吴蜀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其四,孙权短于临阵突敌.战功不著.直接影响他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阵所指挥的战役,多次失败.有的是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失败,说明孙权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是帝业不成的一个重要原 因.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在乱世活动中的开国之主.无不善驭戎机几孙权虽也胆气豪壮.可惜所遇对手 道高一尺口孙权无所施其巧了在决机两阵之间把不住 时机.因而建功不著.大业难就.
其五,孙权称帝.晚年昏聩.大凡帝王都好大喜功,且多疑忌,晚年尤甚.公元229年,孙权48 岁称尊号,即皇帝位口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权称帝建都武 昌几是一种前进的姿态;称帝后建都建业.实际意味 着限江自保.孙权不听劝谏几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 派重兵护送辽东使者.致使贺达等一万将士没入辽东 .晚年的孙权更是忠奸不分了设校事官、察战官.大 搞特务统治.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特别是孙权宠爱鲁王孙霸,无端废太子和上造成大臣各有彼此. 举国分裂.孙权逼死陆逊.杀害吾粲、朱据等肱股大 臣.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朝臣人人自危. 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之祸,何谈统一.
其六.曹魏重点防吴.孙权无隙可乘几不能建奇功.魏文帝曹丕三次大举伐吴.两次临江.虽无功而还下其战略计划先吴后蜀了十分明显一公元 234 年,吴蜀联合北伐.魏明帝西守东进.他亲自出征孙权.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严密设防下.无论孙权 .还是陆逊.出师皆无功.更不用说其他诸将.
综上所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因受历史条件局限,有着多种原因.并非志存偏安.曹操、刘备、孙权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各自创立了鼎足三分的国家.汉末群雄纷争了只有他们建成了功业.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英雄。

附●相关评论

龚弘:三国之主,都有雄据九州全部江山之志。曹魏篡汉、刘备自命绍汉不论,即以孙权来说,虽缺乏任何政治上一统四海的号召,但也时时想做到周瑜、鲁肃许于他的“威加四海,囊括九州,克成如汉高祖之帝业”。他绝不会满足于东汉时以西蜀为一隅称帝的公孙述,对小朝廷沾沾自喜,让马援讥为“井底之蛙”。今日聒聒叫嚷地区独立运动者,读此应知所惭愧。——《三国人物》

唐茂约: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目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论孙权北击合肥》

黄忠晶:史家通常认为孙权君臣偏安于江东,不思进取,以保守为目的。这是不正确的,恐怕是只见其现象而未识其本质。孙权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偏守一隅,这是条件使然,不是他无此志。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的追求有时似乎太过分了,从而造成一些失误。如受骗于公孙渊,就是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致。——《人生案例丛书——孙权》

尹韵公:长期以来,在三国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盯着魏国和蜀国,而独独忽视了吴国;只注意研究曹操和诸葛亮,而独独看不上孙权。即便是研究,不仅惜墨如金,而且得出的结论也颇为偏陋,与实不合。实际上,孙权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恐怕连诸葛亮都不及。可是,一方面人们在竭力神化诸葛孔明,另一方面,却把孙权冷落一旁,以乎他是后娘养的。这种待遇是不公允的,至少是不平等的。我不想使用学术界惯用的语言来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孙权是该肯定,或是该否定的人物。我承认,论才干、论作为、论成就,孙权都不如曹操,是一位次于曹操、又不弱于刘备、诸葛亮的政治家,因此,我们决不能放弃孙权研究的所有权。孙权自有他的价值,他的功绩,他的历史地位,我们没有理由抹煞这一切,却有责任把他放在应有的位置之上。还应指出,作为处于政权交替时期的政治家的活动,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孙权传》

孙权是守业的人才,不过不如刘备曹操的慧眼,他手下的重臣都是他父兄留下的,像陆逊在他手下埋没了那么多年才被提拔,这种人在刘备曹操那见个面握个手就已经被重用了。不过他虽显平庸,却能固守江东基业,使东吴成文三国中存在最长的一方,说明他是守业的人才。不过比起曹操、刘备那样的人中之龙,他就只能算是虎了……

个人观点,不如楼上几位的权威详细,楼主听则听之,无视也无妨。^^

我非常喜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