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两个读音的区别:为什么中国要用简体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4:03:37

因为简体字比较容易学,比较容易用。简体字的具体表现如下:

1、清晰明显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电脑在中国大陆基本普及。虽然过去是用笔写字的,但今天却是用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时代,打繁体字的话,笔画密密麻麻不方便,可是打简体字的话就会非常清晰、非常明显了。

2、通俗易懂

大陆出版的由简化字印的书报,里面有很大的信息量。要了解这么多的知识、信息,必须读简化字。所以在简体字应用这50多年以来,没有给中国的文化传播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却给中国带来了相当积极的效果。

扩展资料

中国简体字基于繁体的发展情况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参考资料:人民网-北大教授:我们为什么要推行简化字

1、在晚清民国时期大部分的百姓都没有机会读书,就造成了大部分人们都不认识字,总体的识字率很低。所以其实从民国就开始有了要做简体字的计划了。

2、由于人们的识字率非常低,国民素质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普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进思想,他们认为现在的繁体字繁琐,而且不利于国民的文化教育的开展,所以要实现汉字的简化,而鲁迅和胡适在这方面大力提倡。

3、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程度,举办了许许多多的识字速成班、扫盲班来普及文化教育。而繁体字在过去的时候多用于正规的公文,或者文人的作品,以及古籍。而普通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则大多使用的都是不同程度简化了的文字。

扩展资料

1909年第一次提倡使用简体字,由于一些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推动了民国时期的汉字简化,也是一个人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一个巨大转折。1920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和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

1922年,国民党“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召开,钱玄同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字改革家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向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方案详细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及实施办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汉字改革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毛泽东“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的精神指引下,声势浩大的汉字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51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很快,文改会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后,正式修正为《汉字简化方案》提请国务院审核,并于1956年正式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汉字简化的趋势一直在进行,不少古籍文书契约中有不少简化字,孔乙己所谓回字几种写法,不同写法叫异体字。特别是五四运动中激进青年举张简化,甚至提倡废除汉字,用罗马字母文字,也进行了探索。新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推出简化字。

扩展资料: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现今见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250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们的文字才称之为“汉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化字

1、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

晚清民国时期普通人基本不识字,识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学习成本也太高。

因此自从民国时期起就开始搞简体字了。在建国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举办了很多识字速成班、扫盲班来普及文化教育,这也反映了旧时代国人普遍低识字率的事实。

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2、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繁体字显然被逐步取代。

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3、毛泽东多次发表支持汉字改革的意见,并指出“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进思想,认为繁体字代表一种落后、愚昧的专制象征,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教育文化发展,因此要实现汉字的拉丁化。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胡适都是大力提倡者。正是中西文化剧烈的碰撞刺激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本国的文化传统,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繁体字显然被逐步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简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民国到新中国也经历了多次讨论。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随后的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陆费逵等教育文化界人士的呼吁推动了民国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进行,也是简化从民间无意识到较大规模的一个转折。

后来胡适、钱玄同等人也积极提倡,胡适曾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

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简化字的方案正式推出,但由于抗战和内战的耽搁,实质上简化字的适用范围仍很有限。

建国后在吴玉章、黎锦熙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简化字运动蓬勃发展,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后有了一简与二简,关于汉字的简化其实也是一种大的历史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1、汉字难记难认,是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改革汉字,最终达到普及教育、启蒙民众的梦想。

2、毛泽东多次发表支持汉字改革的意见,并指出“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

扩展资料

1、简体字的优点:

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

第二,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第三,降低了记忆难度。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

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近年来,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简体中文正逐渐取代以往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