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槻响2017磁力链接:是谁最先提出“国家内部歧视”一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12:41:59

是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人肯定是关心国家前途问题的人!
我觉得提出来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加做到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你~!

约从1980 年代初, 西方“族类学” (et hnology) 术语“ethnic group”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学界并有了不同的译名, 如“民族集团”、“种族集团”等, 到1990 年代初基本约定为“族群”。 这个概念本是欧美学者主要针对欧美国家族体结构中的某些特定成分做出的界定, 在实际使用中也还有争议; 但在传入过程中, 有些论者开始部分错误地对这个概念加以抽象化、中性化、理想化和普遍化的解释, 不分国情地将其套用到中国少数民族的头上, 并最终影响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民族”一词英文译名的改变, 把原来的nationalities 改成了现在的ethnic 。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过辨析, 主张对中国各民族应坚持以“nationalities”而不应以“ethnic group s”来界定。 1998 年,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也曾与有关学术单位联合组织过一次专题讨论会, 试图促进我国学术界在对西方族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取得共识, 惜之未能如愿: 有的学者仍然认为“et hnic group s”就是汉语“少数民族”的意思, 甚至有人认为也可以包括汉族; 有的学者还使用它指称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汉族地方群体如闽南人、客家人等, 或某个少数民族内部的支系; 还有人把“族群”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 形成所谓“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的说法。 而所有这些观点, 大都倾向弃用“nationality” (民族) , 其主要理由是认为这个概念的政治含义太强, 不利于国家统一。这些认识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西方的各种族体概念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术语规范,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缺乏国情意识, 在一定意义上还有悖于当代中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形成和持有的民族理论。2002 年, 郝时远研究员围绕“族群”概念连续发表了数篇论文, 对这个概念的本义及国内对它的泛化应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读后甚有同感, 并时有续貂之念。这里我想从区分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入手, 采用实证研究和学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就“族群”(ethnic group) 与“民族”(nationality) 的概念区别, 主要围绕其各自的母体概念“族种”(et hnos) 和“国族” (nation) 所赋予它们的本质内涵, 略作比较阐释, 以求有助于中国学术界和公共社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并对其汉语表达形式逐步形成共识和进行规范。

ni

具体是谁不知道,听说好象是外国提出我国的歧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