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资产转让: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1:23:24

白族的三月街民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节等,

彝族
“年节”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根据彝族太阳历所定、十月为一年,以末月将终五至六天为节日,节前,人们要把神龛打扫干净,插上松枝,堂屋里辅上松叶(据传为崇拜黑虎图腾遗俗),供献肉、酒、添制新衣、火麻籽豆花和燕麦饭等,迎接祖宗回来过年。年节期间,首天接祖,末天送祖,其间,或拜访亲友,或游乐饮宴,或放牧逐猎,惟忌农事。现威宁彝族一般只过年节第一天,改和汉族一样盛行过春节。

“赛马节”

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日,数千匹马江集在一起,开展竞赛,小伙子往往借此显示其剽悍、顽强和骑术,老年人则以此显耀自己自己饲养的经验和高超的驯马术。场上你追我赶,欢腾雀跃,热闹非常,最后由年长者给优胜者披红发奖。

“祭山节”

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天,停止劳动,准备酒饭,燃放鞭炮,一齐祭山,显然,“祭山节”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日。

“火把节”

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有家历六月初六或六月二十四日。节日期间,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男女,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赛歌的内容,不仅有史诗一类的古歌,也有非常优美动听的情歌。夜晚,大家手持火把,环寨而行,至田边地埂,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而后回到村里,燃起篝火,以村寨为单位,饮酒歌舞、直到翌日黎明。相传这一节日的由来,是在古时候,上天恶神欺压世间百姓,用雨涝、久旱扼死禾苗,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彝族祖先支呷洛战胜了这些灾害。天上恶神便与之交战,驱使各和害虫侵蚀庄稼,支呷洛变成蜜蜂逃走,恶神变成马蜂追赶,支呷洛变的蜜蜂钻进葫芦的另一端咬一个小洞逃出,恶神变的马蜂钻进葫芦却出不来了。彝族人民点起火把,烧死了葫芦中的恶神马蜂和田野里的所有害虫,从此演成节日,以至迄今。另一种传说是,彝族青年八梯那玛打败了统治者安天古兹的干将阿格亚可,又点燃火把烧死了撒蝗虫为害人民的安天古兹,人们为了纪念英雄八梯那玛,便兴起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仡佬族

仡佬年: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俗称仡佬年。每年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当人们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辈份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份高的坐在前排,辈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

吃新节: 农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节,吃新节的时间,和地都不一样。吃新节前,男女盛装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谷、毛稗,次日将谷、稗舂为米粒,集体宰牛1头。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饭,连同煮熟的牛肉一并祭祖,愐怀先祖开荒辟草之功。祭毕,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户均分带回,于第四回将其与新米饭一起置于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后,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挂在灶角的吊板两边,板上垫着糯谷草,草上放直径约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仓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摆碗、筷、酒杯,按辈分烧香纸跪拜,由家长念请各位祖宗来吃新米饭,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动是三天。头天下午,各家将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动手将新谷焙干舂为米,磨豆腐,宰牛,于寨内坝子中祭谷神后集体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余食物再会餐一次。吃新节所用谷物,大多数是从自己耕种的田地里采来的。

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居住在贵州仁怀、遵义一带的仡佬族,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据仡佬族才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壮族节日

节日 有壮年、春节、清明节、牛神节、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从江壮族以过壮年和六月十四为最隆重节日,其次是清明节和吃新节。

壮年

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为“接魂”敬祖主要供品。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不过壮年的壮族村寨,则以春节为大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清明节

从清明日起的三五天内,为扫墓挂亲期间。届时家家户户用预先到野外采摘的一种芳香黄花煮出黄水,浸泡糯米,蒸成黄米饭,杀鸡或宰猪、羊,挑往各祖坟前,烧香祭扫,坟顶插以白沙纸坟标。请四邻亲友欢宴,甚为隆重。

牛神节

时在农历四月初八,是日让牛休息。家家吃黑糯米饭,无黑糯米者,即以一种树叶煮出叶汁,染成乌米饭。有的还以此饭喂牛,以示“慰劳”。

中元节

凡是过壮年的都以六月十四为此节日,其他则在七月十四日,但活动内容相同。这天普遍杀鸭敬祖,姑娘回娘家团聚,青年男女下河打鱼为乐。

吃新节

于农历七八月间卯日,各家各户到田间摘将熟未熟的禾穗,且将之妙熟,春成扁米,给全家尝新,叫做“绍候”。同时到田里或下河捕鱼,以及杀鸡或杀鸭和取几穗新谷,敬供祖先。有的还在走廊间供奉“奶王”。相传古时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皆由“奶王”主掌,故后人世代敬祭。

老人节

于立秋之日,老年人揍些鱼、肉、鸡、鸭、酒等,会餐欢聚,又叫“过秋”。席间高唱老年之歌,回忆自身往事,勉励后辈青年,须走正道和务正业,不要枉过一生,并互相祝愿,安度晚年。

其它节日,如端午节吃粽粑,中秋吃月饼、供月亮,重阳节酿甜酒、制窖酒,其活动与汉族大同小异,不甚隆重,也不普遍。

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

纳西族传统的节日
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等。宁蒗永宁的祭干母女神节(七月二十五日)也是青年男女寻找阿注的机会和聚会娱乐的重要节日。此外,如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火把节等,都和当地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相同。

土家族

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多达万人之众。土家族也有年节,但别的民族不一样,他们要过两个年,除了过年三十外,农历腊二十九也是过年的时间。

瑶族的节日

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社王节、清明、“达努节”、“耍望”节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纠集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耍望节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是男女青年对歌求爱的日子。

佤族
娥绒克绕”是佤语的新水节,该节是云南省南部佤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兴行。节前,人们集中起来修理水井,清除井中的枯枝败叶,并用竹篱笆围住,以防野兽和牲畜的破坏。佤族地区井泉一般在山上,人们用竹制引水槽,将水引至村中专修的水塘里,三十之夜人们不睡觉,待鸡叫头遍,便争先恐后到水塘抢新年第一桶水,谁抢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全村人要带着礼物向这家人讨一口喝,以图吉利。喝过新水,青年人就地吹起葫芦笙,弹起三弦琴,边歌边舞。主人家要宴请所有客人。新水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二方告结束。佤族人认为,人间拥有的水全部是天上的龙王所赐,没有水,人类便无法生存,故新水节也是感谢龙王的节日。

白族的三月街民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