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女兵受刑图:举例宗教引起的国家动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03:40:53

人类的经验史表明,宗教的形态,趋向和功能深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的确20世纪,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寻常的百年,在宗教思想史上也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就世界三大宗教而论,因时代变迁而受到冲击、引起动荡,以拥有12亿人中的伊斯兰教最为突出。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近百年间伊斯兰教的走向,似乎可以这样说:不断地以“动”和“变”来求生存、图发展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主流思想。

一、从泛伊斯兰教认同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19世纪曾被视为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黑暗”,指的是近代历史上伊斯兰国家因封建制度解体和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而造成的政治衰落。为摆脱危机、走出困境、所采取的一种主要回应方式是始自19世纪下半叶的泛伊斯兰运动。泛伊斯兰主义企图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为纽带把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欧洲列强的侵略扩张。但它把希望寄托在专制、腐败的奥斯曼君主身上,它否认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的巴尔干和东南欧各民族的自决权,而且在其统治下的阿拉伯领地也早已出现民族独立的呼声、因此它的失败完全在预料之中。泛伊斯兰主义是建立在“宗教兴则国家兴”的片面认识上,它企图维护的是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跨地域的世界性的伊斯兰帝国,因而泛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烈争论的时代话题。

1924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这场争论作出了历史结论。从此,拥护还是反对土耳其革命所确认的民族认同和政教分离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区分进步与保守的重要标志。概而言之,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伊斯兰现代主义者都支持、同情土耳其革命,而思想守旧的传统主义者则对这场革命持保留态度。土耳其革命废除了作为伊斯兰教政治象征的哈里发,使统一的世界伊斯兰教领导中心不复存在,各国的泛伊斯兰主义者因此而产生某种精神失落感,希望“重建”精神性的哈里发制度。结果就在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两年后,1926年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召开了世界伊斯兰教大会,并使“大会”成为永久性的泛伊斯兰常设机构。但毕竞时过境迁,这次大会未讨论哈里发问题,而只强调了加强世界各国穆斯林团结的重要性。这表明尽管泛伊斯兰主义在理论上否认民族主义,但在实践上已经接受或默认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现实。二战以后、一系列亚、非伊斯兰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号角声中取得独立,从而为民族认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泛伊斯兰团结意识、因对外政策的需要(如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仍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在那些几乎“全民信教”的阿拉伯国家。因此,继1962午由沙特牵头成立伊斯兰世界联盟(麦加)之后,1971年又成立了现已有50多个成员国的伊斯兰会议组织(吉达)。上述三大泛伊斯兰性质的国际宗教、政治组织,尽管都强调共问的宗教文化遗产和“穆斯林兄弟情谊”,但也都承认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等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表明传统的伊斯兰政治理论愈益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所代替。现代民族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今天即使有些国家,如革命后的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仍实行某种形式的政教合一制度,但其基本趋势也是宗教服从政治,宗教组织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而不是相反。

我就不说啥了
这也能被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