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永居蓝卡项目:请教儿童心理学的一些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2:53:05
什么是“逆反心理”?
儿童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主要有哪些?
怎样来消除儿童的“逆反心理”?
或者说,怎样避免儿童“逆反心理”的产生?

多沟通吧我是孩子

你要知道一个原则,孩子出生时可能无知,但并不弱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的聪明,所以你就知道怎样对待他们了。

所谓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价值观不一致产生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时期,一是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由于獐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的观点会产生冲突;第二个逆反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儿童逆反心理如不正确引导和对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匪浅,一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久之会导致病态;二是不利于其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容易把自己孤立起来;三是不利于其成长进步,重者会酿成严重后果。
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的过分呵护是许多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家长的过分呵护、过多的约束与干涉,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吃什么、穿什么 ,看什么电视节日,选择什么课外读物,与什么伙伴交往,闲暇时间怎么安排,什么时间睡觉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家长都一一安排妥当,孩子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时间一久,孩子自然会生出厌烦情绪,对父母的安排产生反抗。再者,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呵护、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他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就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家长相对抗的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的逆反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引导好的话,这种逆反心理将会逐渐消失,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但是,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可能导致孩子将这种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儿童逆反心理,应以预防为主。要根据儿童转折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科学育儿方法。要了解儿童心理,孩子往往乐于在愉快、友好、受鼓励的气氛中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要求。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避免在对立的情绪下对孩子提出要求。所提的要求应该合理,也就是要提孩子能做到并必须做到的要求。目标和计划也可据情况作修改,不可“一条道跑到底”。更重要的是依靠平时积累并形成的亲子感情和父母在孩子中的威信,让孩子喜欢,愿意听话,并且对父母有信任感与敬佩感,这样父母的要求乐于被接受。遇事要与孩子商量,因势利导,耐心说服教育。

*以上除了最后一段,都是手动打上去的,网页不允许复制*摘自: http://www.xxtong.com/jpwz/znjy/200509/412.html

近来,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有时候你要求他做事他就不去,该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一个人内心潜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识,是对各种刺激产生的与众不同、与常态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入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其次,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从而使孩子厌烦;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这些都可能是引发儿童逆反心理的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逆反心理呢?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在孩子面前做到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引导,说明利害关系,有时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父母应关心、尊重、信任孩子,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或与孩子一起交谈,以便加深亲子感情、密切亲子关系。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要对孩子事事干预,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处事能力,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当孩子出了差错的时候,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与检讨错误的同时,应多理解少责怪,充分相信孩子能够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正当要求,应尽量满足,对孩子的不同意见,应启发诱导,尽量通过讨论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随时保持同孩子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