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串联大案:山居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3:23:27
谁有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字数越多越好~~~谢谢了

我读山居笔记:
「大格局的评论家」
余秋雨先生的书,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了;而「文化苦旅」也好,「山居笔记」也好,从书名听来,讲的大概不外乎是些山水花鸟、遗迹文物等东西。「应该很有知识或文艺性,不过八成没什麼意思。」认为「喃喃自语很无聊」的我在打开《山居笔记》前想著。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是一本评论文集。当然,评论文集也没什麼大不了的,现在「评论」的人多得是;但是,评论而不囿於自身立场及意识形态者少,评论而旁徵博引有深度者更少,评论而能一针见血者亦少,评论而放诸古往今来、上下四方而皆准者尤少;这些总和起来,就成了余秋雨散文之所以特出之处,也是之所以让我对这本书乃至於余秋雨本人大为惊服之处。
《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的文章型态事实上几乎相同,其相异处(在我所见)主要在於「标题」:前者以「文章中心思想」定题,而后者则以「文章发想处」为之。而其文章取材,皆以「深入地探讨历史」为主轴。在这些「深入探讨历史」的文章中,最令人动心的,是他那不时浮现的评论功力。
他的评论何处精采?这就要借用柏杨的一本书名了:他的评论精采之处,便在於他勇於深刻描写并批判「丑陋的中国人」。
打开一部中国史,可以看见无数愚蠢、野蛮、黑暗的人事物;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以一个意念为中心,向外广泛地提出史证,并清楚地描写这些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在他的夹叙夹议之中,所有的错误、荒谬都无所遁形,而在当时受了这些错误与荒谬磨难的大师、英雄们则越发光彩——他是全力给予这些圣贤豪杰们温暖的支持的。这本书里,有很多的篇章是以黑暗面为出发,例如《历史的暗角》、《一个王朝的背影》等;而也不乏以光明「点」出发,例如《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等。由黑暗面出发者,其历史交代手法和资料的详尽,已经令人难以置信这些文章是美学专家、是个学戏剧的人而不是个严格定义上的历史学家写的;而从光明处出发者更一一寻找出围绕光明「点」的许多黑暗「面」,其抽丝剥茧以及联想、挖掘史料的功力,又令人有近於观看李敖评论的快感;而其境界,更在李敖之上。
《山居笔记》中所评所论者,以时代来看,自汉代以降,最近亦有民初、文革者,但无一论及时事;若有提及时事的情节,则顶多是用以串场,交代上下文而已。以地区而言,除《天涯海角》写海南岛外,必然是神州大陆,自不可能与世界其它地区有太多相关。但是,在读其篇章之间,却彷佛觉得他说的是现今的台湾社会;其中所指陈的问题弊病或社会现象,似乎每每触及於台湾。例如,《千年庭院》和《十万进士》中分别提到书院和科举的兴革,正好和目前教改构想中的「森林小学」和「多元入学方案」相映成趣,提供了后者一些思考空间;尤其是科举演变下形成的流弊,更是在考试制度改革,以部分的公平性换取准确度时的前车之鉴。而散见於《脆弱的都城》、《乡关何处》等多篇里,对小农意识、「上海人」意识,甚至种族意识(《一个王朝的背影》提到对清朝的史观)的批评,又可同参於目前在台湾激辩的原住民问题、省籍情结、工运抗争、历史编写等。最出色的仍然是「小人」,只要一回顾历史上的小人,当前的政治乱象我们就可以全部看透了——我想,这就不用我多言了。
自然,这些问题在现在的台湾说得通,就算是搬到其它的时空中也有威力。在美国特别敏感的「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ness)议题,又何尝不与书中所言文革开始后中国大陆言论的狭碍(例如提到大陆书籍对王阳明的看法)和小人常见的「扣帽子」手段相呼应?
这大概不是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原意。不过,这个特点再加上之前文中所述他文章的妙处,综合观之,余秋雨先生「大格局的评论家」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