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做事认真的诗句:翻译<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0 08:31:53
要全面.不要理解错误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在开而剑则在原来的地方呀。这个人如此这般找剑,实在是糊涂啊!

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狐假[借]虎威》的字义

虎求[寻找]百兽而[表顺接,不译]食[吃、吃掉]之[它,代指百兽],得[抓到]狐。狐曰[说]:“子[你]无[不]敢食我也[放在句末,表判断]!天帝使[派、派遣]我长[做首领]百兽,今[现在]子食我,是逆[违背]天帝命[命令]也。子以[认为]我为[是]不信[诚实],吾为[替、给]子先[前面]行[行走],子随[跟随]我后,观[观看]百兽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见[看见]我而敢不走[逃跑]乎[吗、么]?”虎以[认为]为[是]然[对、有道理],故[所以]遂[就]与之[它,代指狐狸]行。兽见之[它们,代指老虎和狐狸]皆[都]走。虎不知[知道]兽畏[畏惧、害怕]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的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楚国有个人,有一次乘船过江,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伏下身子,在船帮上刻下了一个记号。嘴里不停地念叨:"这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同船的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帮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他却说:"不着急,我已经作了记号,等船靠岸了,我再下水去捞吧。"
等到船靠了岸,人们纷纷下船。这个楚国人却对着船帮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大家都莫名其妙,一会儿他钻出来,又对着船帮的记号看了看,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同船的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船夫告诉他说:"宝剑掉进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现在船已到岸,再按船帮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么能找到呢?"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舟"是船,"求"是寻求,寻找。现在用它来比喻那种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思想却拘泥过去的事,仍然按照原来意见办事的人。
http://www.0240.cn/html/2005/0902/7535.html

一只老虎饿了,想找些动物充饥,恰巧抓到一只狐狸。老虎高兴极了,准备把他吃掉。
狐狸非常狡猾,它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来主管大小野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必然会重重地惩罚你!如果你不相信,咱们可以当场试试。我在你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边,看大小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东逃西窜!"老虎心想,真有这么回事吗?这到非看看不可。如果不是,再吃它也不晚。就同意了。
于是狐狸昂着头,大模大样地走在前边。老虎紧紧地跟在它的后面,瞪着两只大眼睛看。果然,它们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野兽一见就吓得慌做一团,拼命地逃跑。老虎信以为真,它哪里知道野兽害怕的其实是它自己呢!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凭借的意思。人们往往用这成语形容那些借着别人的威势来欺压弱小的行为。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智慧评点: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狐假[借]虎威》的字义

虎求[寻找]百兽而[表顺接,不译]食[吃、吃掉]之[它,代指百兽],得[抓到]狐。狐曰[说]:“子[你]无[不]敢食我也[放在句末,表判断]!天帝使[派、派遣]我长[做首领]百兽,今[现在]子食我,是逆[违背]天帝命[命令]也。子以[认为]我为[是]不信[诚实],吾为[替、给]子先[前面]行[行走],子随[跟随]我后,观[观看]百兽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见[看见]我而敢不走[逃跑]乎[吗、么]?”虎以[认为]为[是]然[对、有道理],故[所以]遂[就]与之[它,代指狐狸]行。兽见之[它们,代指老虎和狐狸]皆[都]走。虎不知[知道]兽畏[畏惧、害怕]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的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突然,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于是,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当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找不到。)因为船在开动,而剑掉下江后是不会动的,像这个楚人那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特别喜欢听合奏。他养了一支300人的吹竽乐队,在这些人中,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却装与模做样,借此混饭吃。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做了国君。新国君也喜欢听吹竽,只是喜欢听独奏。他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混下去了,便悄悄地溜走了。滥竽:冒充会吹竽的人。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楚国是中国南方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一天,楚宣王问左右大臣们:「听说北方那些国家,都 很怕我国的昭奚恤将军,这是真的吗?」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才好。他们都深恐一个不小心,回答得 不得体,既得罪了楚宣王,又惹了昭奚恤将军,那可不妙!
这时,有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请求楚宣王先让他说个故事,再回答这个问题。楚 宣王答应了,于是江乙说了下面这则故事:
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饿得发慌的老虎正在寻找猎物。突然间,一只狐狸从他身边窜过,于是老虎毫 不迟疑地猛扑上去,眼看马上就可以饱餐一顿了。没想到狐狸却一本正经地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
「为什么?」老虎大惑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吃了我,你不就违背天意,大逆不道了吗?」
「这……」老虎愣住了,心想,自己怎么不知道有这回事?
就在老虎半信半疑的时候,狐狸又煞有介事地说了:「好吧!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带着你到百兽面前 走一趟,我保证,他们没有一个不怕我的。」
于是,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地往前走去了。果然,森林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野兽,像野猪啦、兔子 啦、麋鹿啦,一看见狐狸和走在他后面的老虎,都害怕得四处奔逃。老虎这下子可不得不相信,他也因此再 也不敢提吃狐狸的事了。
说完这个故事,江乙又下了结论:「百兽逃跑,其实是因为怕老虎,但老虎自己却不知道,反而以为百 兽怕的是狐狸。如今大王您所治理的楚国,方圆五千里,精兵百万,全部交给昭奚恤将军统辖。北方人怕昭奚恤,说穿了其实是怕您的精兵和雄厚的实力,就好比是百兽怕老虎而逃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