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事业单位:音乐高手进来~!!!快,我马上要考试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7:59:10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奏鸣曲式
2.什么叫做交响曲
3.什么叫做协奏曲
4.什么叫做交响诗(音诗)
5.什么叫做主曲
6.什么叫做序曲
7.什么是交响乐器
8.演奏交响乐器中有哪些乐器,如何分组
9.交响曲什么最重要?
10.音乐家的称号,比如贝多芬被称为?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那海顿呢?

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因而得名。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当时需要表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关系和社会的戏剧性冲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乐曲结构形式。
  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一般要有两个相互对比或矛盾的主题;在展开部中展开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在再现部中则要显示斗争的结果。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写成第一乐章的器乐套曲,才能称为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

  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

  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

  ,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

  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交响诗是交响音乐中后起的体裁,又有"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幻想曲"、"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曲"等别称,从这些名称即可看出交响诗同文学、艺术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确实,交响诗是音乐与文学、绘画、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描述性和抒情性的单乐单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诗。他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载体来表达他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和法、对哲学的思索。他把诗与标题交响音乐联系起来,称"交响诗"这个体裁为浪漫主义艺术的"艺术综合"主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成为标题音乐卓越的裹程碑。继李斯特之后,欧洲各国的作曲家们在其影响下相继创作出一批交响诗。其中著名的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讴歌祖国光荣历史、壮丽山河的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我的祖国],有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反抗帝俄统治、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爱国主义作品[芬兰颂]、有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荒山之夜],有柴科夫斯基取材于莎士比亚剧作和但丁的[神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弗兰切斯卡],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取材于匈牙利诗人列瑙的同名诗的[唐璜]等。进入二十世纪,仍有不少作曲家喜欢运用这一体裁来创作,如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

  序曲是最古老的器乐体裁之一,它对其他一些器乐体裁的发展,特别是交响曲和交响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序曲可以比其他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绪论,它在音乐中最初是指歌剧、清唱剧、大合唱、舞剧或其他戏剧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乐曲,即主要是一种闹场性质的音乐。但是,这种早期的闹场音乐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是几声响亮的号声而已,相当于现今剧场演出之前的三遍铃声。最古老的民间市集戏台或木偶戏演出就是这样,甚至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歌剧中,象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的歌剧作品,有时还是这样。
  十七世纪末,开始出现两种不同范型的戏剧序曲: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ly, 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庄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因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泼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泼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 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形。由于当时的法国歌剧主要用于波旁王朝的节日庆典,而意大利歌剧却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因此很自然地,意大利歌剧序曲在风格和内容方面都不如法国序曲那般"雍容高贵"。不过,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这两种歌剧序曲,同歌剧本身的内容和情绪没有深刻的联系。因为当时轻浮的观众在角色出台之前,总是忙于应酬他们的朋友,剧场秩序安静不下来,而作曲家也知道观众从不注意序曲的演奏,因此也不想在这方面多花功夫。这样一来,一首歌剧序曲多次被用于不同的歌剧,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是作者或是听众,谁也不在意。 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十八世纪下半叶。那时,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在进行歌剧改革时,曾为序曲定出一条划时代的准则――他在自己的歌剧《阿尔刻提斯》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序曲应该暗示出作品的主旨,为观众即将观赏的戏剧先在情绪上做好准备。"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序曲,就是当时这种歌剧序曲的范例之一。由格鲁克始创的这种古曲歌剧序曲,直到十八世纪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鸣曲形式的结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多半属于这一类。
  所谓奏鸣曲形式,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或者是交响诗和大多数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都得应用它。但是更确切地说,奏鸣曲形式首先是一种戏剧性的乐曲形式,它以两种不同乐思(主题)或形象的对置和冲突为基础,便于非常强烈而紧张地展示各种戏剧性的事件或场面。我们知道,大多数戏剧总是先介绍人物和故事背景,然后展示矛盾冲突,并通过最紧张的转折时刻(高潮),最后得到解决;一般的戏剧发展虽然多样而复杂,但它基本上不逃出上述这三个进程。奏鸣曲形式同这样的戏剧结构最为相似。奏鸣曲形式也有三个大段落,即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它不同于一般的三段体形式(ABA形式),主要在于它的发展部不仅限于同前后两段形成对比,而是戏剧性地发展呈示部中的那些素材,因此整个发展部如同戏剧中的第二幕那样,或者是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场面中出现,或者是在同样的场面中出现不同的人物。作曲家用奏鸣曲形式构成的戏剧性范式,就是这样同剧作家笔下的三幕戏剧相一致的。下面我们剖析奏鸣曲形式中的这三大段落。
  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个大段落 D―呈示部,常常可以比作戏剧的第一幕。在呈示部中,作曲者展示他的乐思,就象剧作者让他的人物一一出场似的:他确立一个基本调性,同时用以陈述乐曲的第一主题,在这基本调性已经确立、基本主题也已经能给听者留下印象之后,作者便用新的、但同基本调性相近的第二个调性来呈示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呈示部的这两个主题是对比性的,一般第一主题总是比较雄壮有力,即时常被称为"阳性"的,而第二主题则比较欢愉和抒情,即所谓"阴性"的。然而这两者的明显区别首先却在调性方面:如果第一主题是大调,第二主题往往转入它的属调(上方五度);如果原调是小调,新调往往转到它的关系大调。呈示部两个主题之间的调性转换,往往还有一段过渡,即通过穿插在两个主题之间的连接段来实现。因此,这种调性的变化比较自然、平顺和不明显;但是尽管如此,在呈示部中,移调始终是戏剧性的最主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古典的范式,浪漫乐派作曲家运用奏鸣曲形式就要自由得多。呈示部往往用一段小尾声――结尾段作为结束。
  发展部是奏鸣曲形式的核心,或者说戏剧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它的篇幅可长可短,作者可以在这里引入新的主题,也可以局限于运用呈示部中的素材,发展其中的这个或那个主题。如果说作曲者在呈示部中悉心把他所构筑的素材搬上舞台,使其中的主题旋律与和声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在发展部中作曲者则自由地处理这些素材,用尽一切可能的技巧手段、根据需要去发展它。一般说来,不协和音和移调,容易使音乐增加一种紧张度和动势,主题分割成越小的单位,音乐的情绪也越激越。因此,在发展部中往往看不到象呈示部中那般平衡的主题旋律,这发展部变成了从主题中分割出来的短小动机(少数几个音、一小节或者两小节)任意驰骋的宽阔天地,但见它或者移上移下模进反复,或者把原型倒转,或者放宽其节奏型,或者加以压缩,或者改换调式,或者变化音响色彩―有时几乎变的不可复识。在调性布局方面,这发展部往往从第二主题的调性出发,离开乐曲的基调越来越远,然后逐步回归。由于发展部具有上述特点,听者很容易辨认出它,很容易把它同后面的再现部区分开来。
  奏鸣曲形式的发展部两侧因各有一段呈示部或再现部而保持了曲式的戏剧性平衡。再现部主要重复呈示部的素材,但从来并非一成不变,它同呈示部的区别首先在于:这里两个主题都保持在同一个主调上,它的第二个主题并不变换调性。有时候在再现部之后还用一段尾声以结束全曲,这尾声多半由原有的主题构成,但有时也可以引用新的音乐素材,例如,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就是用新出现的胜利进行曲作为结束的。还有,在呈示部前有时也可以添上一段引子。
  奏鸣曲式可以用图例说明如下:
  奏鸣曲形式(标准范式)
  引子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声
  (慢速度)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发展旋律的手法: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连接段 结尾段 对位,分割,模进, 连接段 结尾段
  反复,扩充,压缩,倒转等
  从主调转入关系调 和声和调性充分变化, 两个主题都保持在
  呈示部本身常作反复) 然后转会主调 主调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叙述歌剧序曲在下一阶段的发展。歌剧序曲要同歌剧本身保持有机的联系,在简变不过的方法,就是直接摘用歌剧中间剧情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片断或者最能体现歌剧主角的性格的旋律(如咏叹调等)作为主题。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序曲和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得米拉》序曲,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但有的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例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序曲等。贝多芬的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戏剧序曲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绪言"作用,而变成了整部戏剧作品的集中体现。
  然而,贝多芬的才华毕竟还是集中反映在交响曲方面,序曲的发展终于落到了他的年轻的同时代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威柏身上。威柏的歌剧序曲无论是主题,或者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之中。威柏的歌剧《自由射手》、《奥布朗》和《优兰蒂》序曲,都是这类作品中的杰作。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浪漫主义歌剧序曲的黄金时代,随后,序曲的影响便明显消退了。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十九世纪下半叶有些作曲家,例如瓦格纳,认为歌剧本身已经足以说明戏剧故事的情节,序曲无需在涉及故事的内容,因此,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压缩序曲的规模,宁愿改用前奏曲这种比较简短的体裁,只限于在幕前酝酿一种情绪;第二,当时抒情剧院的新观众,一般都是真心来看演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因此也没有必要用很响的音乐去延迟开幕的时间。结果是:象十九世纪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几乎只有几个小节的引子,便立即转入歌剧的第一幕。
  除了歌剧序曲之外,十九世纪作曲家还热衷于创作一种并非起"绪言"作用的新型序曲,这种序曲并不从属于任何戏剧作品,但它往往带有标题,同一定的诗意内容、如古典文学或民间创作的形象和情节以及民间生活的画面有联系。这种独立的标题性序曲叫做音乐会序曲,它的创始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第一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这种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数量很多,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庄严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这类序曲有的实际上是标题性交响曲或交响诗的一个变种.

  组曲是一种套曲形式的器乐曲或交响曲,即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的组合,在巴洛克音乐时代为古典组曲,所有套曲都是同一调式,都是从舞曲演变来的。18世纪以后为现代组曲。

  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
  #阿拉曼德舞曲,是一种四拍子中速的德国舞曲;
  #库朗特舞曲,是一种三拍子快速的法国舞曲;
  #萨拉班德舞曲,是一种三拍子慢速的西班牙舞曲;
  #吉格舞曲,是一种快速极快的英国舞曲。

  组曲形式是17世纪在法国开始发展起来的,后来加入了英国的吉格舞曲。许多作曲家写过组曲,巴赫的钢琴曲《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亨德尔著名的《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也是用组曲形式写的。他们经常在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中增加新的内容。巴赫为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和其他一些乐器都写过组曲。亨德尔写过22种调式的组曲。

  17世纪以后,组曲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老形式,很少有人再写组曲。19世纪时,组曲又重新流行起来,但已经演变成现代组曲。

  现代组曲一般只保留一首舞曲,其余的有从歌剧、舞剧和其他戏剧配乐中选出的乐曲片段,如《天鹅湖组曲》等,甚至可以从电影音乐中选出。乐章的数目也是自由的,只是最少得有两个乐章,最多甚至达二、三十个。调性也可以改变。所以有很多民族音乐家采集民歌曲调写组曲,著名的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等都写过组曲形式的著名乐曲。

  演奏交响乐的乐器是交响乐器。
  交响乐器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组。
  交响曲什么最重要?响最重要。
  海顿是“交响乐之父”

奏鸣曲式:(Sonata form)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奏鸣曲式总是用"快板"写的,所以在"奏鸣曲"(套曲)中的奏鸣曲式乐章,常被称为"快板乐章"。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人譬喻说: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急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结尾"(尾声)是总结。奏鸣曲式的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很适用于用来表现复杂的、甚至戏剧性的内容,所以奏鸣曲式不但是"奏鸣曲"、"交响曲"和"协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乐章,而且管弦乐"序曲"与"交响诗"也常采用此曲式写成。

【交响曲】(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
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

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被人们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珍品"。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 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组曲】(Suite)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序曲】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

【协奏曲】(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弦乐器:

弦乐器在管弦乐队种主要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乐器,其音域范围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与最低音,每一种乐器的音域也很宽广,富于歌唱性,表现力极强。数百年来,弦乐器在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创作表演中,演奏技巧发挥的比较完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弦乐器以弓拉弦演奏为主,也可拨奏。两种方法都可以演奏分弓、连弓、跳弓、断弓、飞跃跳弓、撞弓与击弓等;也可演奏音阶、双音、和弦、琶音以及分解和弦。弦乐器都可使用弱音器、弓杆击奏、靠近琴码拉走或靠近指板拉奏等演奏方法,来改变音色。弓弦乐器皆可演奏自然泛音,除低音提琴外,皆可演奏人工泛音,有很好的效果。 弦乐器的力度变化,可以从极弱演奏至极强,但对某一声部,或独奏部分的使用,应注意音量的平衡。 弦乐器是很好的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的乐器,是管弦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因为用乌木或硬木制造而得名。新式长笛改用金属制作,但其发音原理仍同木管乐器,所以仍属于木管类乐器。
木管乐器从发音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类。(1)气流直接吹入吹孔使管柱振动发音。如:长笛、短笛;(2)气流通过双簧吹入使管柱振动发音。如:双簧管、英国管、大管与低音大管;(3)气流通过单簧出入使管柱振动发音。如: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各种木管乐器的音色甚为丰富而优美。

从发音原理讲,木管乐器可分为两类:(1)第一类按开管原理发音,如:圆锥形管柱的双簧管类、大管类、和横吹圆柱形管柱的新式长笛类。此类乐器使用统一基本指法可以“八度超吹”,得到比基础音高八度的泛音。此类乐器只能吹出第二和第四泛音,称“八度乐器”。(2)第二类按闭管原理发音,如:直吹圆柱形管柱的单簧管类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同一基本指法演奏,超吹后发出比基础音高十二度的(比基础音高八度加一个纯五度)泛音。此类乐器只能吹第三和第五泛音,称“五度乐器”。

木管乐器中“八度乐器”类第三泛音以上的高音区和“五度乐器”类第十二度泛音以上的高音区,常不能用基本指法吹奏,必须用其它的执法吹奏,便产生“交错指法”。因此颤音的演奏和快速乐句的使用,应考虑:(1)颤音演奏的可能性和困难程度;(2)在变换泛音超吹时,如:长笛的d3—e3上、下音区之间的乐句;双簧管b1—#c2上、下音区之间的乐句;单簧管bb1—c2(记谱音)上、下音区之间的乐句;大管的f—g上、下音区之间的乐句。使用时应该考虑演奏上的执法的那一程度。“交错指法”须慎重使用。木管乐器均具备半音键,可以演奏音阶、半音阶和音程跳跃。但在四个升号和四个降号以上的调上吹奏华彩性乐段较困难,应避免使用。 木管乐器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维妙维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是以唇代簧,气流通过号嘴使管柱震动而发音。其管柱均为圆锥体。其音阶是由七个不同管长的管柱振动,所产生的七组不同音高的泛音列而构成。 泛音列从一个基础音开始,是管柱全长的振动。根据嘴唇的松紧,送气的速度和力量的不同,吹奏出一系列泛音。 七个不同的管长可以产生七组不同高低的泛音列。但第七、十一、十三、十四、十五泛音不太准确,在铜管乐器中不用,而是以其他管长振动发出的同样音代替。基础音除在管不太长、不太细的乐器中的一、二、三或四把位可以吹出外(如:长号),其他乐器大多很难吹出或不能吹出,因此也不使用。所以,实际上小号、短号等乐器只用二、三、四、五、六、八至九、十泛音。圆号只用二、三、四、五、六、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六泛音。七种不同的管长是用活塞(如:小号、元号)或伸缩管长(如:长号)来获得。

铜管乐器的号嘴分漏斗形和半圆形两类。号嘴越浅、越小者,越便于吹奏高音,其音色明亮、高昂、有光彩;号嘴越深、越大者,便于吹奏低音,其音色就较暗、柔和。

铜管乐器(除大号外),均可以奏出三种不同的音色:常规音色、带弱音器音色和强奏时的金属音色。铜管乐器(除大号外),可以运用三种舌奏方法:单吐、双吐和三吐法。在不动把位或不按活塞时演奏音程跳动的连音,较困难。铜管乐器在使用弱音器时用“con sordino”标记,取去弱音器时用“senza sordino”标记。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打击乐器可分为固定音高和非固定音高两大类。前者用五线谱记谱,后者用一线记谱。打击乐器所使用的击槌有硬、软之分。硬槌击奏声音亮而脆,软槌击奏声音暗而闷。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长笛 单簧管 双簧管 大管
圆号小号 长号 大号
定音鼓木琴 三角铁 沙槌

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10个问题最少也要1000分才可以解决好啊!
10个问题才100分啊!没空哦。

LZ辛苦啦,我基本同意他的观点……(略去5000字)

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因而得名。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当时需要表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关系和社会的戏剧性冲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乐曲结构形式。
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一般要有两个相互对比或矛盾的主题;在展开部中展开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在再现部中则要显示斗争的结果。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写成第一乐章的器乐套曲,才能称为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

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

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

,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

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交响诗是交响音乐中后起的体裁,又有"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幻想曲"、"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曲"等别称,从这些名称即可看出交响诗同文学、艺术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确实,交响诗是音乐与文学、绘画、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描述性和抒情性的单乐单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诗。他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载体来表达他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和法、对哲学的思索。他把诗与标题交响音乐联系起来,称"交响诗"这个体裁为浪漫主义艺术的"艺术综合"主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成为标题音乐卓越的裹程碑。继李斯特之后,欧洲各国的作曲家们在其影响下相继创作出一批交响诗。其中著名的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讴歌祖国光荣历史、壮丽山河的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我的祖国],有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反抗帝俄统治、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爱国主义作品[芬兰颂]、有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荒山之夜],有柴科夫斯基取材于莎士比亚剧作和但丁的[神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弗兰切斯卡],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取材于匈牙利诗人列瑙的同名诗的[唐璜]等。进入二十世纪,仍有不少作曲家喜欢运用这一体裁来创作,如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

序曲是最古老的器乐体裁之一,它对其他一些器乐体裁的发展,特别是交响曲和交响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序曲可以比其他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绪论,它在音乐中最初是指歌剧、清唱剧、大合唱、舞剧或其他戏剧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乐曲,即主要是一种闹场性质的音乐。但是,这种早期的闹场音乐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是几声响亮的号声而已,相当于现今剧场演出之前的三遍铃声。最古老的民间市集戏台或木偶戏演出就是这样,甚至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歌剧中,象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的歌剧作品,有时还是这样。
十七世纪末,开始出现两种不同范型的戏剧序曲: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ly, 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庄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因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泼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泼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 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形。由于当时的法国歌剧主要用于波旁王朝的节日庆典,而意大利歌剧却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因此很自然地,意大利歌剧序曲在风格和内容方面都不如法国序曲那般"雍容高贵"。不过,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这两种歌剧序曲,同歌剧本身的内容和情绪没有深刻的联系。因为当时轻浮的观众在角色出台之前,总是忙于应酬他们的朋友,剧场秩序安静不下来,而作曲家也知道观众从不注意序曲的演奏,因此也不想在这方面多花功夫。这样一来,一首歌剧序曲多次被用于不同的歌剧,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是作者或是听众,谁也不在意。 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十八世纪下半叶。那时,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在进行歌剧改革时,曾为序曲定出一条划时代的准则――他在自己的歌剧《阿尔刻提斯》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序曲应该暗示出作品的主旨,为观众即将观赏的戏剧先在情绪上做好准备。"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序曲,就是当时这种歌剧序曲的范例之一。由格鲁克始创的这种古曲歌剧序曲,直到十八世纪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鸣曲形式的结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多半属于这一类。
所谓奏鸣曲形式,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或者是交响诗和大多数歌剧序曲和音乐%B

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我只知道这些!!!请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