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圩马拉松:帮我写篇《三国演义》的故事和2篇《水浒传》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19:50:14
只要其中的任何回合,450字以上!!!!!!!!!!!!!星期六要

《三国演义》第一次出现魏延,是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当时刘备被曹操赶得仓皇南逃,无容身之地,只得到襄阳暂避。当时刘备的哥儿们刘表已亡,次子刘琮袭了刘表的位置,更不妙的是刘琮那时已经投降了曹操。当刘备到了襄阳城下,卖国贼蔡瑁、张允不但劝主子不接纳刘备,还向刘备放箭。这时候忽然城门大开。原来一员大将开了城门,放下吊桥,招呼刘备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那大将还大叫道:“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这将军便是魏延。书中描写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看来是个义气之人。我总想魏延这厮一定对刘皇叔仰慕已久了,要不然他怎么会有这种勇气,在将受同僚声讨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做出非常的壮举。读到这里,我对魏延十分敬佩,《三国演义》中说:“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感到魏延应该算是个非常之人。

但是刘备也没有入城。因为魏延的壮举,招致襄阳大将文聘(后降曹操)的不满,两支人马在襄阳城前一场恶战,百姓遭殃不少。刘备说:“本欲保民,反害民也,我不愿入襄阳。”带着人马走了。魏延与文聘战了半天,没有结果,寻不着刘备,此地又不可久留,只好单人独骑到长沙投韩玄去了。

要说魏延这人也太不会为人处世,你在襄阳戳了乱子,如今到了长沙,也该好好反省反省,凡事多与主子沟通。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哇!可是这魏延就是傲气,弄得韩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他,魏延自己也难以施展才能,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就不得而知了。

等到刘备发展壮大,开始向东扩张,攻打长沙的时候,魏延才有幸和刘备又见了一面,并且从此死心塌地地跟着刘备打天下。

魏延此次的出场同样是作为一个副人物出现的。本来是关羽和黄忠对阵,各怀仁义,关羽让了黄忠一阵,黄忠感恩戴德,放箭时不忍下手,射掉了关羽的盔缨。不料黄忠此举捅了马蜂窝,弄得韩玄以为黄忠与敌私通,五花大绑推出去要斩首。正要行刑的时候,魏延出现了(也该是他出现的时候了),魏延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了黄忠;接着又杀上城头,一刀将韩玄砍为两段,提头来见关羽(后见到刘备和诸葛亮)。本来想得到刘备诸葛亮的重视,不料诸葛亮只重用了黄忠,命人将魏延推出去斩首。刘备说,魏延有功无罪,为什么要杀?诸葛亮说了一个看起来很冠冕堂皇的理由:“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一反骨,久后必反,今不斩之,后必为害。”读到这里,我总是想诸葛亮也未免太唯心主义,前面说的倒有一些理由,后面的“反骨”一说,让人感到不理解。但仔细一想,魏延这人傲慢少礼,莫非诸葛亮想借此杀杀他的傲气,给他来个下马威?

之后魏延便跟着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然而他真正找到重用他的明主了吗?此说观点甚多,本小人物以为他没有,因为在蜀国,诸葛亮一直对他的脑后“反骨”耿耿于怀,动不动就说“反骨”什么的,压制得魏延像个罪人。但奇怪的是魏延在蜀国也不见得有什么傲气,通读《三国演义》,觉得魏延在蜀国只不过是一种豪气或者硬气罢了。

魏延在蜀国立下了很大功劳,但在刘备死时,却未能见到刘备最后一面。那时刘备在白帝城病入膏肓,所有重臣都聚在白帝城,刘备当面嘱咐他们一些话,只有魏延被诸葛亮派去守关,抵御曹操的入侵。但魏延并没有发牢骚,也许是太崇拜诸葛亮了吧!

刘备死后,魏延在蜀国的影响力也渐渐突出,因为那时关张已死,马超、黄忠已亡,赵云已老,剩下的都是一些小辈,所以魏延在蜀中也算得上一个顶梁柱了。诸葛亮也不得不重新重用魏文长,基本上每次打仗魏延都是先锋官。而实际上诸葛亮是“惜其勇,姑且用之”。诸葛亮用人很有一套,用魏延便可见其用人艺术,诸葛亮善于压制魏延的气势,方法是多让他打败仗,明说是计,即让魏延诈败,诱敌上钩,然后用计。我想诸葛亮让魏延当诱饵至少有两点好处,第一是压制他的威风,第二是诸葛亮本来就不喜欢魏延这个人,让他身处危险境地,假如被敌人杀害,自己也刚好除去心中大忌,比除去蜀中任何其他的大将都要好。

孔明六出祁山的时候,有一次魏延很大胆的献计,说愿意带三千兵径走子午谷,不十日可到长安。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策,《三国演义》说这是诸葛亮谨慎小心,但是之后魏延对此很不满,依本人看来,孔明不用魏延的计策只是因为他的谨慎吗?怕是不想让魏延立功站在主导地位吧。

诸葛亮为了报答先帝的三顾之恩,事必躬亲,以致心劳力竭,在五丈原一病不起。仰观天文,看到自己的将星将落,便使用奇门遁甲之术,点了七七四十九盏天灯。如果中间的灯亮了,诸葛亮就能再活十年。诸葛亮也恁有本事,真的把中间的灯给祭亮了,但这时候不妙的事情出现了,魏延突然从门外闯进来传报司马懿入侵,慌乱中踢灭了诸葛亮的天灯。这一下魏延罪责不小,姜维拔剑要杀魏延,诸葛亮止住了,诸葛亮说这是天命,不能违抗,其实诸葛亮知道杀了魏延也没有用处,留着他还有用处。(诸葛亮心想:要杀魏延那不易如反掌?)

诸葛亮传给姜维和杨仪一些密计就去世了。死后把军权传给了姜维,把职务传给了杨仪。诸葛亮的这一处理对魏延的打击确实不小,因为当时的蜀国,立功最大的应该是魏延,先帝的旧臣中,也只有魏延这一位猛将在世(当时赵云已死),所以有资格当大任者应非魏延莫属,而且魏延也应该有此才能。杨仪呢?只不过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现在也许叫秘书吧),在蜀国没有立过任何功劳,诸葛亮去世前根本没有出现过杨仪这个名字;姜维,原是魏国的人,后来诸葛亮用计收服过来的。所以,无论姜维还是杨仪,都是魏延所瞧不起的人物。更让魏延没面子的是,杨仪退兵,让魏延断后。这样魏延就颇不服气了:“我魏延在蜀国立过赫赫战功,所经阵屡屡是先锋官,现在丞相死了,我反而为一个小吏断后!”不由得怒火中烧,但又无可奈何。

要说魏延造反,《三国演义》也说得不明显,我觉得魏延只是发几句牢骚话而已,而杨仪说:“丞相临终曾密嘱我曰:‘魏延必有异志。’……”原来魏延造反是杨仪说出来的,杨仪只听从诸葛亮的,而诸葛亮只是根据魏延的脑后反骨来确定魏延的造反。这样来推断,魏延的造反多像一个荒谬的闹剧啊。

所以说,魏延究竟有没有反意,还得仔细推敲呢!魏延的一生,算是沧桑的一生;魏延的死,也算是悲壮的死。《三国演义》中魏延几次给后主刘禅写信,说杨仪带兵造反,这说明魏延并不是开诚布公地反对刘禅,反对蜀国,魏延的“造反”,只是反对杨仪和姜维,说到底是反对诸葛亮的一些错误思想而已。从另一个角度讲,魏延的“反”,只是自己一生压抑心理的一次大爆发罢了!

然而小小魏延焉能逃脱诸葛亮预先伏下的锦囊妙计。诸葛亮让马岱假装听命于魏延,于中取事,杀死魏延。有一次魏延对马岱说:“我们投魏国去,好吗?”马岱说:“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原来马岱在游说魏延造反。非说其造反,实欲杀延也!从此段对话可以看出,魏延开始是没有反心的,魏延只是想找个贤明的能重视自己的主子而已。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错听了马岱的鬼话(其实是计策)。魏延带着马岱带人马与姜维对阵,在阵上,姜维依诸葛亮的计策,让魏延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丈夫,姜维就献汉中城池给他。魏延不知是计,便说:“莫说三声,就三万声,亦有何难?”便叫:“谁敢杀我?——”

一声未了,脑后一人厉声而曰:“我敢杀你!”挥刀砍下了魏延的脑袋。——杀魏延的人,乃是马岱。原来诸葛亮也曾授计与马岱,只等他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杀了他。

蜀国的一个大将就这样倒下了,在瑟瑟的秋风里。魏延死得自己也不明不白:为什么世上的人都是这样的呢?也许他那从腔子里喷涌而出的鲜血能说明些什么,但我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中篇小说,题目叫《神秘的陪葬》,也许魏延真的只是诸葛亮的一个陪葬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