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弗隆战锤价格:建国以来我国军事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10:51:05
军事发展~~

战争是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最好的试验场,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撑下,空中力量、海上力量、情报信息、特种部队和常规地面部队快速行动,作战效能成倍提高,对伊拉克实施了一场多维一体的闪电式突击。这种突击是通过把先进的信息力与强大的火力密切结合,以高度一体化的信息火力战,迅速瘫痪了伊军整个作战体系。这些新战法和高技术科技武器的运用再次确立了以制信息权、以网络为中心的军事思维的重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度重视。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适应这一历史趋势,迅速实现从传统型到开放型、从“要素打击型”到“结构打击型”、从历史反思型到未来导向型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向、目标、模式、步骤和途径,并同从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起来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军事变革的必要性
  (一)中国的军事变革是在军事思维方式转换下的必然要求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军事体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实践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军事思维方式已难以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军事思维方式的变换必然导致新的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实践基础造成强烈冲击;二是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要素和结构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调整为以制信息权为军事思维的重心。军事思维方式的变化和调整是军事变革的先导,军事变革是军事思维方式变化下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的军事变革是人类战争形态第三次时代转型的必然产物
  军事变革通常发生在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对人类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和阶段划分,江泽民曾指出:“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从中国漫长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中国好像并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变革,在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热兵器向机械化转变的历史关头,中国均错过了军事变革的良机,所以才有了近代屈辱挨打的历史。而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军事实践是以工业时代的战争为背景,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体上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从电工业时代推向了信息网络时代,世界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战争形态随之出现了第三次转型-机械化战争形态开始转向信息化网络化战争形态。所以,世界各国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使其适应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高科技战争。这种转型促使世界新军事变革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展,变革的力度逐渐增强,同时也对中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也为中国的军事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军事变革是以军事技术变革为基础条件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带动和改造传统的机械化军事系统。使我国不会错失历史机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变革。
  )中国的军事变革是新世纪中华民族实现整体腾飞的总体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新世纪新阶段的标志。大会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军事变革推向了历史舞台。搞建设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而这些条件的获得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目前,民族分裂活动分子仍不死心,国际恐怖主义加剧,敌对势力内外勾结,这些都使我国“外防内卫”任务更加繁重。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因此,建立一支能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现代化军队,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整体腾飞的要求。
  (四)建国以来长期的军事改革和发展为中国军事变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军事改革与军事变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军事改革处于较低层次,军事变革则具有较高强度处于较高层次,特别是在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处于革命性变革的时代转型期,更要求军事思维、军事理论和实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和整体性的变化。改革改在随时,变革变在机遇。军事变革是相关军事改革积淀到一定程度的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尽管毛泽东、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不具备军事变革的客观历史条件,但他们领导中国军事进行的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为今天的军事变革积累了重要经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些物质技术基础主要有:一是奠定了核、常规导弹双重能力基础;二是奠定了外层空间技术基础;三是奠定了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基础;四是奠定了信息、网络技术及相关技术基础。
  二、中国军事变革的重点原则
  当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军事变革涉及诸多领域和诸多环节,而在当前重点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坚持自主性
  中国军事变革与西方军事变革的战略目的、启动原因和运行方式的不同,要求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坚持自主性,即正视自己的历史现状,坚定走自己的创新道路。首先,中国军事变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积极防御战略在军事领域的本质体现。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因此,变革目的是提高信息时代防卫作战能力;但是,当代西方军事变革,尤其是军事强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军事领域的必然反映,目的是通过变革确保绝对的军事优势,来维持世界霸主地位。所以,中国的军事变革不能陷入军备竞赛的泥潭,必须依据当代国情,健康发展。
  其次,中西方军事变革的启动原因不同。西方特别是美国,是在“以绝对军事优势主导世界”的思维下,依托所发生的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来启动的。但中国的军事变革是为了抓住人类社会技术形态的时代转型机遇,适应现代战争的变革,提高防卫作战能力为出发点的。
  最后,中西方军事变革运行方式不同。西方军事变革处于领先状态,是一种渐进的变革;但中国的军事变革处于后发状态,采取的是超常运行方式—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军事变革应当吸取西方军事变革的经验和教训,避开弯路,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后发优势,大胆跨越某些阶段和环节,缩短机械化建设进程。
  (二)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坚持贯彻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军事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总的军事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在军事战略上一直坚持积极防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依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任务的重大变化,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推进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一方针的确立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方针的需要,中国军事变革也必须坚持这一方针,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不断提高我军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三)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事科技水平的跨时代跃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是军事变革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根本动力,也对军事变革其他要素构成最直接的制约和影响。军队的体制改革往往滞后于军事科技的突破性进展。离开了军事科技及其物化了的武器装备的跨时代提升,强行改变军事系统结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把军事技术水平的跨时代跃升作为中国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科技强军的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科技创新更要依靠多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选拔和培养四种类型的人才:一是高素质复合型指挥人才;二是智囊型参谋人才;三是高素质专家型科技人才;四是变革型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是军事变革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是确保军事科技水平跨时代提升的关键点和出发点,是科技强军战略的根本。
  (四)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加强战略筹划,分步推进
  军事变革主要包括军事科技革命、武器装备水平的提升、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作战理论的创新、军队的体制编制的结构性调整。这些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将其纳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大系统中,加强军事变革中近期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同时也为中国军事变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依此为契机,应进一步推动中国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不断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