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女祭司 台词:顺治的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3 05:20:51
为什么只有他的没被盗?而康熙和乾隆的都被盗了呢?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马牌、版房、大红门、风水墙、更衣店、华表、圣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神库、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饽饽房、值房、隆恩门、燎炉、隆恩殿、东西配殿、陵寝门、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物。

  董鄂氏、福临、佟妃虽然去世时间不同,但是是在孝陵修成后同时入葬。虽然不能肯定说孝陵里面一定没有任何陪葬品,但即使有也应该不多,这一是因为前两者生前所用的大量珍玩已经在他们的葬礼中烧毁;二是当时清廷经济艰难,连孝陵本身的营建都是拆了北海等处的建筑才得以完成,没有什么余力再陪葬珍玩;三是福临本人有明确遗命,不陪葬金宝玉器;四是三人均死后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没有棺椁,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这也是孝陵成为东陵内连奶娘、侍卫墓在内,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的原因。

  http://www.lanlingxiaoshi.net/CGI-BIN/printpage.cgi?forum=7&topic=58

  1928年七月,前清最大的皇家陵园东陵发生了一件大事,盗墓者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盗掘了皇陵地宫。历代皇陵修建得固若金汤,传说神秘的地宫布满机关暗器。盗墓者是如何进入地宫的呢?他们遭遇到了什么?在那七天七夜里,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情形?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清朝皇帝崇尚“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它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耗银两百多万两,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建筑艺术精湛华美居清陵之冠。

  这是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的定东陵。慈禧定东陵兴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十四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东陵金碧辉煌,奢华程度,连皇宫紫禁城也难以匹及。

  清东陵内最重要的部分,是那高高的封土宝顶下的地宫,那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中国数千年奉行厚葬,清东陵地宫内随葬了清朝260多年统治所积聚的无数奇珍异宝。

  1928年东陵案发后,当时清皇室遗族与国民政府都派人赴东陵实地勘查、接收善后。参加者分别写下了报告或日记,它们成为日后人们研究东陵盗案的重要史料。

  慈禧身上的遗物
  清遗族代表载沣曾公开发出过一份文电《东陵蹂躏情形》,其中说道:从当地陵户询问得知,两陵被盗是从七月四日到七月十日,其间炸药之爆发声,附近都曾听到。

  1928年那罪恶的七天七夜,成了东陵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过,当一切准备就绪,盗陵部队占据东陵准备动手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摆在任何盗墓者面前的那几道难题的呢?——首先,偌大的东陵,占地2500平方公里,如果全面开掘,那是难以实现的。那么,哪几座陵寝是最有价值的盗掘目标呢?

  顺治虽然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地位显赫,但据说顺治陵是一个衣冠墓,没有多少陪葬物。“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也许正是因为这段不藏金玉宝器的记载,顺治的孝陵成了东陵中至今惟一没有被盗的陵寝。

  20世纪20年代的清东陵,经过土匪和军阀的历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寝的陈设珍品都所剩无几,剩下的惟有深埋于地下的地宫。然而,谁知道哪座地宫内埋藏着最多最值得冒险的奇珍异宝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选择了错误的盗陵目标,费时费力不说,一旦走漏风声,行动就可能失败。

  这时,一份神秘的笔记很可能帮了盗墓者的忙。

  据传,当时有一份《爱月轩笔记》,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执笔记下的。它详细记载了慈禧地宫中陪葬的众多无价之宝。

  这份一直在民间流传的笔记,刺激着盗墓者的野心贪欲。慈禧一生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此外,清朝极盛时期的乾隆堪称最富有的皇帝。他们的陵寝修建得富丽堂皇,殉葬品也一定极尽奢华。于是,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地宫成了首要的目标。

  慈禧身上的遗物
  然而,近在咫尺的目标在匪兵们看来仍然遥不可及。因为还有一道更大的难题:如何顺利地进入地宫呢?

  清朝帝后们的地宫上方,堆砌着高大的方城明楼,后方则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入口,要想进入地宫是十分困难的。

  1928年七月,担任盗陵主角的一支部队奔向了慈禧定东陵,而另一支部队则奔向了乾隆裕陵。当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显然进展甚微。事不宜迟,夜长梦多,地宫的入口到底在哪呢?

  调查东陵盗案的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主任刘人瑞,曾经接获报告:当盗墓部队挖掘时,有人看见两名白胡子工兵在现场。军人出身的刘人瑞,顿时心生疑惑,军队中怎么会有白胡子工兵?

  刘人瑞推测这二人或系当初筑陵时之工人,亦未可知。按照古制,东陵周围几个村庄住着的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其中,有个别当年参加或者目睹过建陵的幸存者是很有可能的。盗墓部队很可能是抓到这样了解内情的人。

  不过,历史上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清代负责皇家陵寝建筑事务的机构样式房保存有大量陵寝设计施工时的图纸、烫样,它们再清楚不过地记录了清东陵的结构秘密。清帝退位后,样式房随之衰落,这些曾经属于清宫秘档的物品,随着样式房工匠们的四散谋生,而大量流落到民间。

  历史并没有给出这方面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1928年盗墓部队最终找到了地宫入口。

  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

  慈禧绣佛字龙袍
  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能找到这个捷径的人,恐怕熟知内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没有哑巴院。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

  东陵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地砖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们盗宝心切,便动用了炸药。

  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从墙中间拆下几块石头,露出一个黑森森的洞口。为了防止盗洞塌陷,匪兵们还在旁边竖起一根木头支撑。

  由于害怕传说中的机关暗器,几名士兵被派下去探路。

  士兵们首先进入的是一段二三十米长的斜坡,那是为运送棺椁进入地宫而留下的甬道。在阴森恐怖、霉臭刺鼻的斜坡甬道,士兵们摸索着前进,精神高度紧张。

  东陵被盗后,当地留下一些传说,其中就有盗陵士兵死于地宫。有人说是胆小吓死的,有说是争抢财宝自相残杀,还有说士兵中暗器死于通道内。这些当然都是传说。当时地宫内是个什么样子呢?有这么一个情况:乾隆地宫里蓄满积水,由于年代久远,以致积水四五尺深,清室重敛时用抽水机抽了五天才抽干。即使现在都要定时抽水。这么深的积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里的盗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慈禧遗骸
  一番惊魂后,为发财欲望驱使的匪兵们继续前行,终于,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汉白玉石门。

  地宫里石门的设置。每扇门重达三吨,门上有万斤铜管扇,门后有顶门石。地上有坑。

  清代陵寝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明朝陵寝的规制。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进入明定陵地宫时,也遇到这样的石门,当时人们一边用细铁圈,套住门后的顶门石,一边用木棍顶开石门。这样并不需要损坏石门,也不会砸坏顶门石。

  可以推断的是,当年的盗陵匪兵最初并不知道石门背后的奥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门上,至今遗留着当年被毁坏的痕迹。显然,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费了极大的力气来敲凿石门。最后,石门背后的顶门石断裂成两半。

  直到打开慈禧地宫第一道石门,匪兵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再没有用蛮力就打开了后面的石门。因此,慈禧地宫第二道石门和乾隆地宫的前三道石门至今保存完好。

  相对于慈禧地宫, 乾隆地宫要复杂许多,它有四道石门,九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54米,落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翠玉白菜
  打开头几道石门后,盗匪们进入到地宫的中部。

  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石门上雕刻着象征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佛法无边的菩萨。

  这些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他们镇守四方,驱邪避恶,掌管风调雨顺。

  这些是代表色、香、味、声、触五种人生欲望的五欲供。

  墙壁上还雕刻着数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经咒语。

  整个乾隆地宫宛如一座庄严肃穆,而又美轮美奂的地下佛堂!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帝王,死后也幻想着升入西天极乐世界。

  然而,帝王的迷梦却被盗匪打破。发财心切的盗墓者经历过初时的震惊恐怖之后,战战兢兢地继续向第四道石门摸去。

  第四道石门
  在用前面的办法顶撞裕陵最后一道石门时,奇怪的是,无论匪兵们怎样费尽心机就是打不开。莫非菩萨显灵?

  一不做二不休,匪兵们干脆再次使用炸药——

  裕陵最后一道石门被炸后,一扇倒塌断裂,另一扇歪斜着,岌岌可危。究竟是什么原因第四道石门打不开呢?原来,裕陵里积满水,将巨大的棺椁浮了起来,离开石台,顶住了石门,所以石门撞不开。

  东陵被盗一个月后,清室派人前来重敛时,为了进出安全,将炸坏的两扇石门拆下,放倒于门后两边,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正当盗掘乾隆裕陵的匪兵们为一扇接一扇的石门而费尽心力时,慈禧定东陵里的匪兵们却兴奋地发现,慈禧地宫内只有两道石门。

  这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来高的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它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它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分列金券两侧的是两座石墩,名为“册宝座”,上面原本呈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清代棺木有两层,分为外椁、内棺。清宫档案记载,慈禧棺木是用一种极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它们产自西南原始密林,质地细腻、清香馥郁,可历时百年而不朽烂。棺椁表面漆有四十九道金漆,漆完后,还用藏文书写四天王经咒,以佑护亡灵。

  东陵出土的猫眼石
  当年,匪兵们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是盗陵连长的回忆。

  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们将碎椁木搬开,现出一具红漆滇金的内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损伤棺内宝物,严令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

  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

  ……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

  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世载堂杂忆》

  据<孙殿英投敌经过>一文记载,孙殿英曾以炫耀的口吻谈起当时情景:“老佛爷(慈禧)象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了黑,衣服也拿不上手了。”

  东陵旧照之一
  东陵被盗后,各种流言满天飞,但上面的几段记述却透露出某种真实感。

  采访:“讲慈禧浑身白毛,见风就塌成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知识。清室后来重敛也证实了这个细节。这也证明,如果没有亲眼见证盗掘过程,这些讲述者不可能臆想出这样的细节。”

  发生在慈禧地宫的悲剧同样展现在乾隆地宫。

  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主任刘人瑞记描述了他进入乾隆裕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

  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于泥水之中。重敛者找到四具头颅,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历史记载裕陵地宫葬有乾隆皇帝和两位皇后,还有三位皇妃。由于历时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现在重敛者面前的仅剩零乱的骨骸。当人们清理遗骸时,最初只找到四具头颅。

  找到乾隆颅骨后,还缺少一具头骨,棺椁里面找遍了也不见踪影,它到底是被扔到哪里去了呢?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出于某种目的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

  那么这具女尸是谁呢?有人猜测是孝仪皇后。

  东陵出土文物
  令懿皇贵妃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从外观年龄上判断,那具完整女尸正是孝仪皇后。

  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惟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臣们心中大惑不解。

  遗臣们心中的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犯了难: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在他们看来,这是件有关伦理纲常的大事。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

  敛葬完毕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据记载,仅裕陵一处就用去石灰八千余斤。直到建国后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敛时的记载。

  2000年,清东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50321/101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