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尼黑管400试色:关于古代悬棺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0:03:50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可靠吗?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50221/100780.shtml

http://www.nettvl.com/sc/xguan.htm

千年悬棺主人究竟是谁?

http://www.newssc.org 2006-02-21

--------------------------------------------------------------------------------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丧葬习俗,比如说南方一些民族的水葬,一些少数民族还曾经风行过“腹葬”,就是死者的亲朋好友一起把死者的尸体分着吃了,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能够得以安慰。当然,这种非常奇怪的葬礼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种非常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

江西龙虎山,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抬头仔细望去,有些洞中暗藏着神秘。

谢健根:我们以前听老辈人讲金子藏,银子藏。

这些用木板密封的洞里究竟藏着什么?当地百姓的说法不一。

老太太:这个东西啊,那上面有些什么东西,那上面有东西。有金银财宝。

谢健根:说什么无字天书。

里面藏着无字天书和金银财宝的说法在龙虎山一带流传了很久,但是,由于这些洞穴都在距离水面20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人们无法上去看个究竟。20世纪70年代,一些风化后的木板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原来,这是一种崖墓葬。随着更多的封门板跌落,越来越多棺木重见天日。有的是群葬,一个洞穴放置了十几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独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选择了朝阳的一面。

同期:叫悬棺。因为有半截在外面。第一号洞里面有半截在外面,半截在里面,就讲那个棺很神秘。那个棺为什么神秘呢?说晚上在那儿玩可以飘下来,第二天一天亮及神仙又把它弄回洞里面去了,我当时听也有点玄乎。

一个秘密的揭开引发了人们心中更多的神秘。这些崖墓的主人是谁?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他们的后人为什么要把祖先置于高高的悬崖之上?这些棺木又是怎样被放上去的?

悬棺葬在中国11个省市都有,比如说最著名的有四川珙县麻塘坝的悬棺,福建武夷山地区、湖北宜宾,我们坐船浏览三峡的时候也能看到两岸峭壁上的悬棺,还有我们节目刚刚介绍的龙虎山悬棺等等。尽管这些悬棺放置的形式不太一样,比如说打桩、或者在悬崖上人工凿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但是相同的是,它们都高高地悬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一直以来,人们将悬棺称之为千古之谜。就拿龙虎山的悬棺来说吧,他们的主人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有人说了,你打开棺木看看陪葬品什么的,不就知道了。考古工作者也是这么想的,问题是,咱也得能上去呀。悬棺的秘密能不能揭开?这个问题很关键。

1978年,江西省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总作队。怎么样能进入绝壁上的崖洞?成为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谢健根:开始也议论了好多,我们开始搞这里面也很玄乎,说用汽油桶搞,把好多汽油桶连起来。可是我们想,要搞几百只汽油桶,从南昌运到贵池来,要花多少钱。一买来就浪费了。

汽油桶的方案被否定后,考古队决定用毛竹搭架子试一试。

谢健根:五千根毛竹,浮在水面上好高。摇摇晃晃,怎么办呢,就堆了好多泥巴上去,把它压下去,压下去以后再搞架子。

高高的竹架让现代人终于有了与悬棺对视的机会。考古队首先选择了悬棺较多的13号洞。但是,谁敢徒手沿着几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

当地几位经常攀岩采药的药农自告奋勇。

谢健根:你上去好好地给我弄,什么东西都原原本本地给我拿下来,一上去就搞得莫名其妙,那上面没有什么好东西,坛坛罐罐,篾片什么东西都丢下来。

这些在药农眼里的破破烂烂很快被送往文物鉴定部门,整个考古队边整理其它的棺木,边焦急的等待着消息。

谢健根:就是就这几东西,到国家文物局去鉴定,用碳14鉴定,离我们现在2千多年。

两千六百多年,也就是说,13号洞的悬棺主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江西龙虎山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悬棺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考古队员们经过培训,也大着胆子沿着竹架进了13号洞。

根据诸多的陪葬品。考古队判断,13号洞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代。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有专家认为,现在湖北、四川悬棺葬的民族也都是百越人的后代,沿袭了百越人这种奇特的丧葬习俗。

谢健根: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古代有个伯人,他有一个记载,就是祖辈葬得越高,离天堂就很近,升天很快,而且还有一个说法很稀奇,祖宗葬得越高,就像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一样看着我们子孙后代繁荣富强。

考古队一共发掘了18具棺木,这些棺木都是独根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大的有一千多斤重,最轻的也有300多斤重。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2000多年前,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洞穴里呢?
一直以来,悬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之后,而如何把几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始终是这个千古之谜的谜中之谜。

游客:最神秘的就是怎么把它倒腾上去的。

1997年,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人民币,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悬谜的智慧之士。

游客:我觉得是热气球,漂浮物。

两千多年前,有没有热气球还尚待考证,试想,古人驾驶着热气球,拉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热气球带着棺木飞到几十米的高空,那他怎么样才能把棺木放进去?抬起一个三百斤的棺木怎么也需要三四个壮劳力吧,更何况还有一千多斤重的棺木,这些壮劳力怎么抬着棺木进洞啊,要知道,那不是平地,是在空中。所以,我觉得热气球这个办法不太靠谱。热气球是挣不到这三十万了,咱们去看看其它的高招行不行?

堆土说。有人认为,是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

小吴: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太正确。因为像灌木,离得高的有五六十米,你说堆多少图地这是那样地区,春天的时候,下大雨会涨水,冲掉了,怎么可能呢。

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尤其是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尤其像13号洞这样的家族群葬,每个人死的时间都不一样,假若用堆土法,那该是怎样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

堆土法不成立,有的人提出了地质变迁说。即两千多年前,卢溪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穴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很轻松就放进去了。

谢健根:我也访问了一些比较有权威的地质学家,向他请教。他说在2600多年的范围之内,地理落差那么大,不太有可能。抬升也没有那么快的时间,除非你是突然地升,山体滑坡,山体异位,地震。

地质研究表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早在一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最近的三千年以内,龙虎山地区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迁。因此,地质变迁造成悬棺现象的说法无法成立。

紧接着,“涨水说”被提出来,有人认为,洪水季节,卢溪河的水位会上升很多,这样比较容易把棺木放上去。

小吴:这个涨水法也是不太可行的。

记者:为什么?

被访者:这个水涨到五六十米高,这个得升高多少,周围都淹掉了。

此外,一些资料中还提到了“栈升说”,说古人先在山崖上修栈道,然后沿着栈道把棺木放上去,再毁掉栈道。这些说法的依据是,今天四川麻塘坝地区的悬棺四周,仍然能看到整齐的桩眼,这难道就是古人修栈道留下的痕迹?

且不说修建栈道的巨大工程量古人是否能够承受,问题是,人们如何在这些窄小危险的栈道上抬着沉重棺木攀上数百米高的悬崖呢?而且,在龙虎山地区,并没有任何修建栈道留下的痕迹。

小吴:修栈道我也听说过,修栈道修上去,你也得找到打桩的眼那,但是现在打桩的眼都找不到,修栈道这种方法也不太可能。

1978年第一次崖墓悬棺考古结束后,古人如何放置棺木的问题也成为谢健根心中最大的疑惑。他观察了很多的悬棺,感觉自己仿佛看见了迷雾中的一丝光亮。

谢健根:开始陆敬严教授到我这里来,说老谢,这个棺材怎么吊上去的,怎么弄上去的。我说是吊的。他说你的依据在哪里?我说你看看我们现在的棺木,棺木的两头,都是有担架的手臂,或者是有洞。洞肯定是穿绳子的,手柄肯定也是绑什么东西的,不管用什么绑,反正总是吊,用手抬不可能,用什么吊。

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谢健根和陆教授走遍了中国11个有悬棺的省市。终于,在四川麻糖坝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们有了巨大的收获。

村里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谢健根,她小的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

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什么工具能绞动重物?课题组联想到了辘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发明了辘轳,有的地方也叫绞车。用天车绞悬棺的话启发了课题组,在陆敬严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搞了很多次模拟试验。

在这些放置悬棺的峭壁背面,大多是山的缓坡,人可以从另一面爬上山顶。那么,古人会不会像从用绞车把棺木从山顶上慢慢地放到洞口,然后再想办法搁进去呢?

更多的人认为,棺木是从下往上吊的。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利用滑轮,不费多大力气,棺木就可以吊到足够的高度。但是,又怎么样在悬崖上固定滑轮呢?

谢健根再次想到那几个身手不凡的药农。他认为,既然现在还有人能够借助一根绳子出没于悬崖峭壁,那么古代人也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认为在悬崖上固定一个滑轮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

采访:四兄弟我们训练的基础,我们基础比较扎实,我们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改开始砍柴了,砍柴就开始爬山,这么高的山,爬来爬去,还挑一担柴火下来,挑一百多斤,七八十斤,挑上挑下,慢慢地上高空没什么感觉。

滑轮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吊起来的棺木虽然到了洞口,但是它怎么进去呢?

课题组认为,只要给棺木的一头系上绳子,然后让事先进入洞里的人把棺材拉进去,这个问题不久解决了吗?

按照模型,课题组大胆地在龙虎山的1号崖墓洞进行了一次试验。

1号洞距离水面约24米,定滑轮固定在悬崖上方的峭壁上,仿古绞车放置在山下的石阶上。仿制的棺木用船运到了洞穴下方。

两位药农从后山而上,到达山顶后,把一条绳索固定与1号洞垂直的山顶上,绳索的另一头在山下伙伴的手里。

按照当地的风俗,巫师先跳起了的傩舞,大概是起到驱鬼避邪、保佑祖先顺利升天的意思,傩舞是葬礼即将开始的信号。

山顶上响起鞭炮声,以求吉利。

第一个药农抓着绳索顺崖而下,在古代,他应该是整个葬礼的先行官。山下的人都替先行官捏了一把汗。他的动作很快,到了洞口,山下的人将绳子一拽,借着这个力,他一跃进入洞中。第二个先行官如法炮制,只不过,他进入洞时绝对不能放手中的绳子。

两个先行官准备就绪,此时,绳索的另一头被牢牢地绑在棺木上。

鼓乐声中,棺木被慢慢地吊起。

一阵期待之后,棺木被成功地拉进洞中。

小吴:想想还是这种升棺法,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它装备比较简单。谢健根:有的是只点在上面的,往下吊的,有的是从下面往上吊的,也有的是从侧面往斜拉的。因为它山体位置不一样了。位置在这个地方,我要到那儿去,从这边往那边拉过去。这不可能吊的。所以我们也设计了好几个方案,但是我们今天用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那几种方法中的一种,但是也不是惟一的一种。

刚才的试验不知道大家看清楚没有,这样吧,我在这儿再给大家演示一下,葬礼开始之前的那个傩舞咱就省略了,因为我也不会跳。您看,两个先行官顺着这条绳子从山顶下来,进入洞中,第二位进洞后必须抓着绳子,然后,山下的人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棺材上,准备就绪,绞车开始工作……好了,大功告成。不过呀,也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疑问,比如说,四川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就这样。这种情况下,即便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是它怎么放在桩上?这上面也没有先行官的立足之处。不仅如此,就连参与试验的人,对这种方法也有些不解之处。

采访:

乙:以前怎么纺出这么大的绳子出来?这么大的绳子,是不是能吊得起它?

甲:你说吊,有些上面一点柴火(音)都没有,上面就棺木,它是怎么吊上去的,那就不现实。以前也没什么干基也没什么东西,上面也没有打窟窿。

谢健根:峰上面有洞吧?

被访者:有,有洞。对,他怎么上的,上面一根柴火都没有,他绑在哪里,要我说不现实的,要我说就是一个架子一个架子搭上去的。

乙:肯定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就是飞上去了,那就没有办法,想不出来了。

甲:现在就两点,一个是这样吊,一个就是搭架子。

在龙虎山崖墓的山体上,的确没有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迹,也就是说,科学家并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

谢健根:这个迷揭开究竟是哪个,到底还有哪些方法,真正吊上去,还有没有方法,我们现在正在征求这方面的方案,这就说明,因为科学是在不断进步,也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比我们想到更科学的办法

见过悬棺的人,第一感觉都是特别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这个问题也是悬棺千古之谜的核心,今天的节目里,我们提到了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等多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个谜中之谜。我们也期待着,有一天科学能为我们揭开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谜。

我建议你去躺书店!!!

伟大的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