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绿盾小火墙补丁:中华民族古代文物有资料?急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4:53:41

香港艺术馆中国古代文物部门是本馆藏品种类最丰富,涵盖年代最久远;从新石器时代下达至二十世纪之间的巧夺天工艺术精品都囊括在内。计有中国陶瓷、广东陶瓷、中国外销陶瓷、东南亚陶瓷、服饰与织绣和其他工艺美术,包括青铜器、玉石雕刻、漆器、珐琅器、玻璃、竹雕、木刻、象牙、犀角、鼻烟壶及家具等超过四千项工艺,无论供装饰、日用、祭祀、墓葬,都是经历千百年而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财产。每件藏品糅合了高度创意和精湛技术,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为文物鉴藏家对藏品的比较研究提供有力的断代依据。
香港地处中国南面门户,而且在中外交通上,也担当起一个主要角色,因此与香港及广东有关的岭南文物,亦为本馆重点收藏项目之一。历年来,香港艺术馆除了积极采购各类文物,并透过举办展览以推广中国文化,期间幸获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支持,捐出其珍藏,令馆藏文物日益丰富。例如一九八五年叶义医生捐赠的一批竹刻作品反映了和文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面貌。胡锦超先生和郭安夫人分别于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捐赠的石湾陶器,充份表现出这个广东名的地方特色。此外,多方面人士和机构亦捐来既精且美的珍贵文物,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保存文物的热衷,也是对香港艺术馆的支持。

在传世的西周青铜重器中,如果大盂鼎号称第一,那么当之无愧的第二,则非大克鼎莫属。大克鼎高931mm;口径756mm;重201.5kg。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青铜重器的伯仲竟是同门,它们都曾经是清晚期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的旧藏。

大克鼎,也可称作善夫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发现于陕西扶风。出土当时为一个器群,计有小克鼎七具为列;克钟五枚成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克器群在重见天日后即被拆散,并从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吴大澄等人均曾收藏过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时至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的书道博物馆;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国的芝加哥美术馆等处都分别收藏有小克鼎;克钟、克鎛、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善夫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的功绩;颂扬周天子并感谢大王对自己的重用和赏赐而作的重型礼器。大克鼎造型为双立耳;口沿宽阔;颈部饰三组兽面纹,六出脊;器腹稍垂,饰以大波曲纹;下承三粗壮蹄足,足上部亦饰有兽面纹。整体感觉庄严凝重;气宇轩昂。器的内壁铸有铭文28行,计290字。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观端庄。

大克鼎重光后,首先为津门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为潘祖荫的门长。未几,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羡不已,亲往求让。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于今又得大克鼎,两大礼器至尊齐聚潘府,可谓壮观,潘氏的金石声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来诸多文人雅士及显贵上门,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为此潘家还真得罪了不少人。

孰料,潘祖荫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无后,而潘家也再无当朝为官之人。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虽不为官,但也深知官场险恶。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护,迟早会遭人暗算。于是经过族内商议,决定举家回迁故乡苏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

在此后的日子里,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历经端方强索、国民党当局诱骗以及日本占领军搜查等诸多磨难。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获得新生。潘家后人于1951年7月26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个多世纪。而大盂鼎却于1959年为支援北京历史博物馆开馆,调拨到了北京。

四十五年过去了,上海博物馆有情有义,为了让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捐赠人潘达于老人重见两大鼎聚首的盛况。特地在老人百岁诞辰时将大盂鼎从北京接回上海,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大克鼎虽然从清末离开北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北京的一间闻名遐尔的餐饮企业,却在2003年请大克鼎作了吉祥物,这企业就是全聚德。据说是因为大克鼎的“大克”两字的读音,正应了英文DUCK(鸭子)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大克鼎故事的一朵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