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太极殿怎么走:辩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如何立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7:43:35
学校组织辩论会,题目如上:对方是书山有路巧为径?请问如何立论呢?请指导!

这里有这个辩论,你可以看看http://www.new-youth.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3794742&bankuai_id=1533&page=1&action=from_home

我们的观点是“书山有路勤为径”。
有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也有人说“书山有路巧为径”在分析阐述我方观点之前,我想,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勤"?什么是“读书”?什么又是“巧”?
读是什么?读不仅仅是阅读,还是"思考".不用脑子读,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勤是什么?勤不是摆出阅读的姿态,不是成天挑着灯拿着书本摇头晃脑的姿态,而是要看你究竟付出了多少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勤“,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勤于阅读,还是勤于‘思考”,“巧”就是读书方法。“巧”并不与勤对立。“巧”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偷懒。巧是对脑力劳动效率的提高。在更短的时间里通过加强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取得可能别人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学习与阅读才能取得的效果,但这个效果——请注意,我强调,这个效果绝对不是通过“减少思考,减少脑力劳动”来取得的,也就说付出多少脑力劳动就会有多少知识上思想上的收获。这个关系,用等式代表,就是——脑力劳动的付出=阅读和学习的收获。二者是成正比的,我们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为“书山有路勤为径”。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啊同志们!也许有人会嘲笑我们是"农民观点",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谓巧,不过是在劳动生产率上下工夫罢了(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而不是延长劳动时间.但并不是比别人少付出劳动),不过是"勤"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正如商品的价值最终只能有凝结于其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来决定,读书的收获与成功,最终,最根本的,也只由"勤"来决定。

假设这里有两个学习者,一个是整天把书拿在手里翻阅,看上去是在阅读,实际上却从来没有思考过,研究过,比较过,咀嚼过,另一个呢,学习的时间可能比那一个要少,但是学习时勤于思考,细心咀嚼,潜心揣摩,取得了比前者更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样看来,表面上是“不勤”的比“勤”的学习成绩要好,实际上呢!究竟谁更勤呢?谁付出了更多脑力劳动呢?前者还是后者,显然是后者,也就是说后者虽然看上去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少一些,但比前者付出了更多的脑力劳动,他成绩之所以比前者更好,就是在于,他付出的脑力劳动和消耗更多,前者才是真正懒惰的。再比如在同等生产条件下一天翻两亩地的农民,比两天才翻一亩的地的农民谁勤快呢?在这里你能说前者比后者少劳动了吗?没有,实际还是多劳动了。

所以,在我们看来。所谓“巧”是“勤”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我们认为“勤”——也就是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付出的脑力劳动的质和量的水准和多少,最终决定着阅读与学习的收获和效果。想少付出,多收获,把勤与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缺乏辨证思维的。只有多付出,才能多收获。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学习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下苦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百分之百的真理。让我们在这条真理的指引下向人类智慧的颠峰攀登吧!

”巧”就是读书方法?

对方咬住”巧”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

勤与巧

即无用功和有用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