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古老的王:怎样缓解水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2:16:34
我发现我有点水肿的感觉,怎样可以缓解水肿?

你必须先查明水肿的原因。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时应多吃肉类和鸡蛋补充蛋白质。二,休息不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这时就要注意休息了。三,软组织受伤,急性就马上用冰熬。以后应注意不要再伤及患处。

水肿

水肿系指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名称,并对其成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有较粗略的描述。如《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肿,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本病证,多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脏气亏虚,致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引起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发为本病。

针灸治疗水肿,亦始于《灵枢·四时气》:“……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倡从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穴位中选穴。后世医家在继承的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如唐·孙思邈选用奇穴灸疗,宋·王执中记录里医治疗本病的验案等。这些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乃至《神灸经纶》中悉有记载。

现代西医学之急、慢性肾炎、内分泌失调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出现之水肿,均可归入本证。

【辨证分型】

(一)阳水

多为急性发作,初起面目微肿,继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胸闷气急。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脉象浮紧,舌苔白滑;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二)阴水

发病较缓,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皮肤晦暗,小便短少,脾虚者,兼见脘痞便溏,四肢倦急,脉象濡缓,舌苔白腻;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肢冷神疲,脉象细弱,舌淡苔白。

【治疗】

(一)阳水

1.治则:祛邪宣肺利水。

2.处方:肺俞、水分、三焦俞;风热加合谷、水沟;风寒加外关、偏历。

3.方义:本型乃外感邪气,使肺失宣降、三焦失疏所致,取肺俞以宣肺疏风,水分以分利水邪,三焦俞以疏导三焦。风热加合谷以清热利咽,水沟可疏面部风热而消肿胀;风寒加外关及手太阳经穴偏历,以祛风寒而有助肺气通达之力。

4.治法:均用泻法,腹背部穴刺激宜中等度,四肢部穴强度可略强。

(二)阴水

1.治则: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2.处方:气海、水分、阴陵泉、足三里。脾虚加脾俞、三阳交;肾虚加肾俞、照海。

3.方义:取气海,可助三焦之气化;水分,功能分清别浊为治水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与足太阳相表里,取之可益生化之源以制水;阴陵泉,意在消肿利水。脾虚为主者,加脾俞、三阴交,而健运中阳;肾虚为主者加肾俞及照海,以温补肾阳,增强利水消肿之功能。

4.治法:针用补法,腹部穴针后宜加灸。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风水面肿:巨虚上廉主之。

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四》: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浮肿:分水(即水分——作者注)、中脘(各灸之);内庭、行间、临泣(各泻,立安)。

《针灸聚英·卷二》: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刺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神灸经纶·卷三》:水肿:中脘、水分、水沟、合谷、足三里、神阙、气海、膈俞、三阴交、石门、中极、曲骨、内关、阴市、阴陵泉、中封、太冲、照海、公孙。

http://www.shouxi.net/herbalist/200407/1094_322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