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机:黄河的过去和将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7 04:24:16

黄河稳定是治黄发展的前提
  《财富周刊》:眼下黄河问题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如何根治黄河水患方面,您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思路和建议,比如稳定河口、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的建议,请问当时提出来的背景是什么?
  李殿魁:过去“尾闾摆动、均衡布沙”被认为是千古不变的教条,而这一传统观点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胜利油田的发展、东营市的兴起,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石油的开发上。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蓄势待发,而石油则率先腾飞,胜利油田提出要建立第二个大庆,向建国40周年献礼。但黄河口的不稳定状态,成为石油开发的严重障碍。当时国家主管石油工作的负责人向水利部提出:“能否让黄河口稳定30年?如果能够稳定30年,石油部门愿拿30亿元治理河口。”那时,为发挥地方优势,支持油田工作,我省于1983年成立了东营市,而东营市的规划定点又与黄河尾闾的摆动产生了矛盾。我到东营工作时已建市一年多,这一问题仍未能解决。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更需要黄河口的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5%,却集中了世界75%的大城市、80%的人口。在我国的三大三角洲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早就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地区,而黄河三角洲却土地荒芜、人民贫穷。究其原因,就是黄河尾闾频繁摆动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造成了开发迟缓。
  那么,河口能不能稳定呢?必须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黄河有记载的历史是2604年,其中在渤海湾行水1868年,占71·7%以上。黄河两次在江淮流路行水,均是出自军事需要,人为决口,以水代兵。从1855年黄河重返利津流路,其河口在北到套尔河、南到淄脉河河口的大范围内摆动10次,而在刁口河流路与清水沟流路之间不到45度的夹角内行水5次,占其整个行水时间的68%以上,这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海域的海动力条件有利于输送黄河泥沙,反映出河口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稳定在现行流路海域。我们提出了只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治理河口,相应建设保障工程,并采取必要的疏浚措施,现行流路就一定可以长期稳定。
  《财富周刊》:据悉,您主持负责的“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课题去年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以国家两院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专题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您能否简要谈一谈其主要内容及应用价值?
  李殿魁:该课题从在国家立项到完成研究工作历时七年。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宏观上研究了渤海环流的一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了黄河口海域的基本规律以及黄河河流与海潮结合的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海动力和优化海动力与河动力结合的方案,最终通过定量分析得出黄河口现行流路可以稳定100年以上(1993年算起)的明确结论,并且展现出通过工程措施,可以使黄河口保持长期稳定的光明前景。
  该专题部分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就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成果可以作为黄河口治理、国土资源规划整治、石油勘探开发、东营海港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海岸防护、海洋滩涂开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依据。对全面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发展和实现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国家把这里作为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联合国也把这里作为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项目。所有这些都是以黄河口稳定为基础和前提的。如果河口不能稳定,一切无从谈起。
  治黄要与发展沿黄经济紧密结合
  《财富周刊》: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您早年提出的治黄“三约束”理论是否一致?“三约束”意义何在?
  李殿魁:所谓“三约束”,即大堤、河床的硬约束,滩地植被的软约束,海动力克氏力牵引性约束。优化、强化三约束,造成在任何时空条件下,约束力都大于黄河能量,黄河就处于安全状态。稳定河口研究成果充分证明利用海动力与克氏力牵引性约束治理河口是完全正确的,从而为建设黄河口二期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三约束的原理,分析黄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黄河的历史反映出什么规律,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就非常清楚。运用三约束理论解决黄河滩区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筑台、修路、造林,并且使房台、道路、导流带互助衔接,共同构成防洪导流体系,使黄河滩区成为丰产田。同时改变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实行一麦一草,确保小麦丰收,适当发展畜牧业。这样,既解决了防汛安全问题,又使滩区群众得到实惠。如果以20%的滩区地种植三倍体毛白杨和棉柳灌木,作为导流林带,一方面可以在洪水期间发挥导流作用,确保黄河主流稳定,避免冲决危险,增加河床冲刷效果,另一方面也为滩区群众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仅杨树一项每年就可使滩区每位群众增收500元。道路最好修成水泥路面,并且在迎水边种植灌林进行保护,防止洪水冲刷揭底。遇到洪水紧急情况,群众自动撤离。这样就可以把发展滩区经济、提高国土利用率、解决群众致富与治理黄河水患、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统一起来了。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财富周刊》:根据科研成果,您提出建设黄河下游综合治理八大工程,可实现黄河下游长治久安。请问这八大工程包括哪些内容?进展情况怎样?
  李殿魁: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黄河口双导堤工程、西河口高位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挖沙降河工程、济南堰工程、以分代滞工程、生物导流工程、引淮济黄工程,另外还要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工程。其中,建设黄河口双导堤工程是充分发挥海动力输沙作用、长期稳定河口的关键,可以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济南堰工程将使古老的都江堰经验现代化,为沿黄城市发挥黄河优势开拓出一条成功之路。其他工程则是稳定河口,稳定河势,稳定现行流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除害兴利,增税增效,发挥临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沿黄经济发展的配套工程。
  这些工程有的已经被采纳,有的正在论证,其中济南堰工程已经过黄科院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清华大学的数模验证,河口双导堤工程正在加深研究,我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对这些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把河口双导堤工程列为黄河口治理二期工程,争取早日实施;把济南堰列入“十五”计划。当这些关系治黄和山东大局的工程进入国家计划之时,就是科技治黄和山东大局的工程进入国家计划之时,就是科技治黄和山东发挥黄河优势真正落实之日。
  抓住机遇加大治黄力度
  《财富周刊》:现阶段,黄河缺水已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在治黄的思路上是否也要发生一些变化?
  李殿魁:那是肯定的。黄河缺水断流已成为当代黄河的主要矛盾,我们治黄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措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在指导思想上,应以防洪减灾为主转化为防洪与兴利并重。在工程措施上,要由原来孤立黄河、减少来水,转为扩大黄河下游流域面积,为黄河下游增水。其中包括引淮济黄,黄河下游凡是能够通过工程措施进入黄河的水都应该让其进入黄河,这是阻止黄河下游河床继续抬高必须采取的措施。
  对付黄河的特大洪水,应该以分洪河代替滞洪区,由分洪河的高位分洪措施来应对超标洪水,即防洪标准内“束水攻沙”,大于防洪标准的洪水则“分流杀势”,这是我国传统治水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发扬广大,同时解放滞洪区,为沿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财富周刊》:南水北调即将上马,应如何看待南水北调与治黄的关系?当前形势下,如何抓住国家加大大江大河治理力度的大好机遇?
  李殿魁:南水北调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黄河问题的根本措施。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这就决定了治理黄河应该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两头增水,带中游减沙。中央对中游减沙措施已作出决策,正在落实。现在急需从两头增水,而最有效的增水措施就是南水北调,把长江、黄河等几条大河连起来,实现以江治黄、以洪治黄,化害为利。因此说,南水北调越早上马越好。
  为了提高投资效果,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时序应加以调整。最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优化设计,分段施工,而且应以黄河为起点,中间突破,南北展开,随着工程的南伸,不断为黄河增水,伴随工程的北延,调水效益逐步向北扩大,这样就可以把我国水利建设的长远目标与促进当前经济发展、改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了,做到随投资随受益。
  当前,正处于国家加大大江大河治理力度的重要时期,仅黄河山东段,“十五”的投资就是100个亿,到2010年的十年间,国家安排治理黄河的资金总计将达1500亿元。我省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立足山东实际,充分利用山东治黄科研成果,认真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大项目,多争取治理黄河资金的份额,千方百计把解决黄河下游的水患问题与解决山东的水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李殿魁同志简历
  李殿魁,男,汉,1939年出生,山东省梁山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4年至1980年在蓬莱汽车制造厂工作,历任技术员、科长、厂长、党委书记;1980年后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烟台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营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东营军分区政委;1995年至今,任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从调东营工作至今,潜心研究黄河治理,亲自领导治理河口,把约束论和能量平衡原理引进治黄,提出了“三约束”理论,发表了数篇专论,为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根治黄河水患,指出了正确方向和具体的工程方案。
  代表作品:
  1·《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国重大的科技经济课题》
  2·《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
  3·《论渤海动力与黄河口治理》
  4·《重视“三约束”理论,科学指导黄河下游水患的根治》
  5·《论我国水系网络化建设——兼论新世纪治黄的新思路》
  本报记者 姜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