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菖蒲和石菖蒲的区别:可不可以说:现代人25、30岁就可称"不惑"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8:20:50
老话说“40不惑”,就是说按正常的学习速度,到了40岁,人对社会、人生已经有了大致完整的看法。大致了解了世界,也就成熟了。

但是,
可不可以说:现代人30就不惑了?
现代人每天的学习效率是古人的数倍,尤其是有了Google,百度之后
每天的学习效率是古人的数百倍

虽说现代社会有更多的知识可以学,但不是“掌握所有知识”才是“不惑”的前提。
而且四十岁的古人也不是“掌握了所有知识”才“不惑”的,而是古人按照古代的学习效率学到40岁,才能对社会、人生已经有了大致完整的看法。大致了解了世界.
现代人按照现代的学习效率,通过报纸、电视、google等,学到30岁,就完全能对社会、人生已经有了大致完整的看法。

我在和同学辩论。
我的观点有错吗?

-----------
edccde
看了大家的回答,再次强调:
的确:现代社会比古代有更多的细节知识可以学,
但“掌握所有知识”并不是“不惑”。
不惑的意思是:对世界已经有了大致完整的看法。大致了解了世界的宏观情况.
这些宏观的知识,通过google可以迅速的掌握。
虽然许多微观的知识(比如哪个月的瓜果最甜之类的小知识),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但这些不影响人生观
对宏观主要知识的基本了解,就是“不惑”了

40岁知道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大清朝的皇帝是无能的.洋鬼子是先进的.
"不惑"是指这些宏观的知识!而绝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小知识!那些是50,60岁都学不完的.如果是指小知识,那古人该说:"80仍惑"了.学到老活到老!

"不惑"是指这些宏观的知识!而绝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小知识!

我不太确切知道你同学的理论依据,但是我敢肯定你的理论依据是失之偏颇的。

首先,你在对“四十不惑”的解释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谓“不惑”,是“人对社会、人生已经有了大致完整的看法。大致了解了世界,也就成熟了。”这充分说明达到“不惑”的主要途径是“人生历练”,而非“知识多寡”。

其次,你自己也说“不是‘掌握所有知识’才是‘不惑’的前提”,那就肯定了“即便掌握了很多知识仍有可能‘存惑’”,但你又认为“现代人每天的学习效率是古人的数倍,尤其是有了Google,百度之后,每天的学习效率是古人的数百倍 ”,所以应该提前“不惑”,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再次,即便退一万步来说,咱们的“不惑”是以对未知世界的“存疑”多少来衡量的,也很难说懂得的知识多就能够提前“不惑”。你一定听过这样的一个比方:有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圆里的面积代表已知的世界,请问小圆和大圆谁更“无知”?这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比方,答案是大圆更“无知”,因为大圆的周长更长,它能接触的未知的世界也更广,它可以提出的疑问也更多,所以它更“无知”。

最后,我想说的是“惑”与“不惑”不能拿知识来衡量,也不能拿时间、年龄来衡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大有人在,年届耄耋但仍如老顽童的也大有人在。“惑”与“不惑”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要不怎么这么唱呢“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所谓的不惑应该是相对的说法,古代的知识量少,但现在的知识量已经处于一个爆炸的时代,古代三十岁的人知道的占当时总知识量的比例和现在的三十岁的人所知道的信息占现在的总知识量的比例是一样的,也许他们更胜一畴,也许你忽视了现在的三十四十岁的人都在努力充电,因为他们句的自己知道的不够多不够用,以前的人三十而立,而现在得人三十还正是在外飘荡的时候,时代不同,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对人的定位也不能只是依照老规矩和传统的叫法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孔子说他自己。实际上,大多数人办不到,可能还要晚一些。现在也是如此。现代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世界比过去复杂得多,知识也在成指数增长。现在工作年龄和结婚年龄都晚得多。

我认为当代社会的“不惑”,应该推迟了,在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