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100自动对焦:wto中《农业协定》中配额外关税有最高额度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14:58:00
最好也给我个出处。然后我可以应用,谢谢啊!

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新世纪开始的2001年加入了WTO。这是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会发生哪些变化,而我们在这里要分析的,是人们还没有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即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那么,加入WTO将在社会领域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呢?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在社会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将会怎样影响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发展轨迹呢?

一、就业的变化前景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亚洲银行的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可使GDP增加2.9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加400万个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可新增约1200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失业,不过数年后,劳动和资本市场将再度充满活力。 其实,关于中国加入WTO以后就业情况的各种预测数据,都还只是一种静态的估计。事实上,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就业来说,既不是“紫气东来”,也不是“洪水猛兽”,在短期内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比人们一般估计的要小。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其影响的指向性很强。

在农业就业方面,多数人认为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因为中国的小麦、大米⒋蠖埂⒂衩住⒚藁ǖ戎饕?┎?返慕?谂涠疃冀?蠓?忍岣撸?悦拦?芯赫?Φ呐┎?返慕?诠厮捌骄??档?4.5-15%,而且要取消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农业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大农业(农林牧渔)中,农作业的产值只占约55%,而在农作业当中,水果、蔬菜、油料、花草、烟茶等产品的比重又越来越大。农业受到冲击较大的可能是传统的粮棉种植业,而在养殖、蔬菜、花草、油料、烟叶等方面,会增加商机,从而增加这方面的就业。但总的来说,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工业就业方面,情况比较复杂,中国目前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是17%,入世3年后要降到8-9%。一方面,入世后中国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出口产业将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中服装业、纺织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等,加入WTO以后,由于出口配额的放宽和取消,就业会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药、仪器等行业,由于国际竞争力较弱,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就业机会可能会相应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和电信产业,加入WTO后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入,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业会随之增加,但市场开放后此领域大量进口产品的拥入,也会影响到这些产业的成长和就业。在服务业方面,一般的商业和服务业会受到刺激而得到发展,就业也会增加,但金融、保险等行业,由于外资的参与竞争,国内相应行业会受到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巨大压力,就业前景很不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共11367.6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84.9万人,主要集中在国有和集体部门;到2001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近年来最高点618.7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下岗职工仍有近700万人,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实际的城镇失业率约在7%。另外,据对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具有0.65个就业岗位,但除了失业下岗人员,全国近几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供给就达1500万人左右,当然多数在农村。

二、择业和社会流动的变化前景

加入WTO以后,在这方面总的趋势是,择业的取向将更加多样化,向与市场机遇相联系的知识技术岗位的流动趋势会明显加强,社会流动的频率会进一步加快,从城市到城市的工作流动会活跃起来。

从社会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人们的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社会声望有较大提高的职业有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教师、国有企业经理、私营企业家、演员和个体户,有微弱下降的职业是干部,而下降较大的是国有企业工人。就择业取向来说,尽管从总体上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仍然是择业的首选,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的择业取向有明显的差别。36岁以上的年龄组,更加看重具有政治权力象征并且比较稳定和具有国家社会保障的职业,而16-35岁的年龄组,特别是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则更加看重高科技企业雇员、网络软件证券等新兴产业雇员、外资企业雇员等工作岗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和文化水准高的群体的择业取向,在加入WTO以后会越来越成为择业的领导趋势。

加入WTO以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以下的择业趋势:

一是各种中介机构或自己开业的自由职业者具有快速增加的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力,一些日常的资格和资质的将由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通过中介机构或自己开业的会计师、精算师、信誉评估师、资质评估师、项目评估师、广告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律师、医生、自由撰稿人等等,将形成一个新的就业群体。

二是去外资企业工作的人将会进一步增多。目前去外资企业工作几乎成为各大高校热门专业学生择业的首选,到2001年10月,全国已有2100万人在18万个外资企业就业,外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而且越是级别高的职位,工资水平的差异越大。

三是高级经营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加入WTO以后,高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争夺的对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的竞争性市场将逐步形成,社会上将出现一些专门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猎头公司”,“跳槽”将成为更加经常性的现象。

四是从城市到城市的就业流动将活跃起来。目前的就业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城市职工限于单位、住房、子女上学和配偶就业的限制,流动性较小。但中国加入WTO以后,会使投资环境较好的城市出现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出现一些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基础的就业机会,从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城市职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从城市到城市的就业流动活跃起来,在某些地区,甚至会逐步成为就业流动的主流。

三、收入分配的变化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来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效率的必然结果,但贫富差距在短时期内的快速加剧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趋势,引起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据国内社会科学界的问卷调查,中国城镇家庭最高20%收入户与最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9倍增加到1998年的9.6倍。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的贫富差距情况可能比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另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80年代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1995年是0.38,90年代末是0.458,已超过合理区间。中国目前还没有全面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地了解财富差距状况,但根据一般的经验,财产贫富差距至少是收入差距的1倍。

影响目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中,有两个特殊的因素,这就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大约可以解释中国收入贫富差距的70-80%。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因为从国外拥入的大量投资,将注定会集中在投资条件较好的城市和东部。

而且,一个新的因素将对收入分配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就是市场定价的工资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存在着国家定价工资制度和市场定价工资制度的差异,中国入世以后,这种差异会更加凸现出来。市场定价工资制度将越来越发挥示范效应,使组织内部的工资差异进一步扩大。

此外,就业状况的变化将会成为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的调查,全国31.2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比上年减少,其中92.1%的家庭由于就业人口减少或工资及奖金等减少而减收。另据估算,到2005年,虽然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会增加4.6%,但务农农民的收入还是会下降2.1%,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以及农和非农之间的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格局的可能变化已经在人们的心理预期上有所反映。据零点调查公司与前进策略公司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2000多名18-65岁市民的抽样调查和对北京、上海、广州300多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虽然认为“中国入世后对自己的生活有利”和“入世是一件好事或基本是一件好事”的分别占61.9%和81.2%,但一般来说,越是年纪大、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低的人,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的评价也越低。

但问题还不在于初始收入差距本身,关键在于财政、税收、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机制能否对收入扩大的结果起到合理的调节作用。因为人们对初始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因再分配机制的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差距较大能够控制和调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差距大了而又无力控制和调节。

四、教育、医疗等传统垄断行业的变化前景

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到最大挑战的是中国的国家垄断行业,特别是获益较高的垄断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市场进入的壁垒将被拆除,进入的门槛也将降低,不太习惯竞争的这些行业将逐步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不过一提到这种垄断行业,人们首先指的是金融、保险、电信、邮政、航空、铁路等,而较少注意到教育和医疗行业。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教育和医疗一直是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来运行的事业单位,并不是作为产业来发展。也就是说,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和医疗是花钱的行业,并不是挣钱的行业,所以并不怕别人来竞争。

但是,近几年教育市场上发生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是外国的教育机构纷纷到中国来争夺教育市场,据保守的粗略估计,中国流向海外的个人教育支出高达数百亿元;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私人资本越来越看好教育这块投资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种注重教育投入、尊重科学知识、崇尚高新技术的大众意识,继历史上几次在开放后出现的高潮和落潮之后,正在重新凝聚和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收入分配的调整,改革后曾一度出现的收入“脑体倒挂”现象,已逐步得到改变,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有了明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市场对人才的遴选机制发生更大的作用,教育成为形成初始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并成为人们实现职业期望和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主要渠道。而且,在中国独生子女新一代身上,也凝聚着更多的家庭期望和望子成龙的社会心理,在近几年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

2001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超过250万人,比上年增加13%;研究生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24%。2002年,初中毕业生将在2001年1772万人的基础上猛增182万人,达到2054万人。今后5年,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还将大幅度扩招。教育将从业前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限制后,出现了16000名大龄和高龄考生,录取的年龄最高的考生达到62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情况的更加注重,医疗行业将会成为继教育行业之后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的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将使医疗不再仅仅是一个靠国家财政支持和补贴的行业。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今后中国的医疗机构将分为两类,营利的和非营利的;医疗的费用将分为三类,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承担的和个人承担的。在竞争机制下,私人和外资可以投资办医疗,病人可以有条件的选取医院和医生,国有医院的医疗和药品将分开核算,药品要公开招标采购。

这样,继高等教育的垄断被打破之后,医疗的垄断也将被打破。一部分医疗机构将成为具有较高营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看好的服务行业,吸引着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目前中国仅城镇居民一年的医疗保健支出就达1000多亿元,其中仅城镇生育保险支出就达近10亿元,而且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速度很快,根据卫生部统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的医疗费,2000年为86元,比1990年增长了7倍,平均每一住院者的医疗费达3084元,比1990年增长6倍。

医疗保健将会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巨大市场。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对全国10大城市的抽样调查,居民居第一位生活期望是“身体健康”,而居第一位生活担忧是“家人身体状况”。另据零点调查公司2001年对全国10大城市的抽样调查,居民最关心的10大问题中,居首位的也是医疗保障。此外,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机构和外资企业驻华人员的不断增多,也会对高水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给形成新的刺激。

五、消费的变化前景

最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启动居民消费,这些措施包括连续地降低存款利率、开征存款利息税、放宽消费贷款的限制、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给予国家财政拨款单位人员无房户和离退休缺房户以货币补贴等等。然而,消费市场始终难以真正活跃起来,各种生活耐用品的价格处于低迷状态,很多产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竟然跌破了成本价。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私人投资,另一方面私人投资者持币观望,在茫茫的商海里不知应把资本投向哪里。

人们似乎弄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不花钱?因为统计显示,老百姓并不是没有钱,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2001年达到7.5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7%,已相当于GDP的约80%。但统计数据的平均数往往掩盖了很多东西。仅就城镇来说,现在城镇20%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而20%金融资产最少的城镇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

所以说,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的情况是,中国最富裕阶层的消费弹性很小,他们想进行以钱生钱的投资,但又不知道投向哪里,似乎到处都是圈钱投资的陷阱;中间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较大,但生活耐用品基本饱和,而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未来开支的预期压力在不断增大,变得很不确定,心目中渴望的住房、汽车等消费目标又因门槛过高而难以实现,所以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驱使下,多数人是持币观望,而一般性投资又风险极大,仅2001年7-10月,股指降幅高达32%,总市值缩水7800亿元,流通市值缩水3700多亿元;低收入阶层仍然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消费市场是以消费能力而不是消费人数测量,他们有巨大的增加消费的需求,但只有非常微弱的增加消费的能力。目前占全国从业人员50%的约3.5亿农业劳动力,只能分享不到16%的GDP。2000年全国城镇家庭10%的低收入户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21元,而5%的困难户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94元,涉及城镇2300万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消费支出是139元,其中占70.4%的117元是用于“硬约束”的衣食住支出,每人每月只剩下22元“软约束”的“闲钱”,农村生活耐用消费品的水平慢于城市约15年。因此,低消费群体的消费市场,你说大是人数很多、潜力很大,你说小是实际上现在很小。

中国加入WTO以后,最有可能刺激的是中间收入阶层的消费。伴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将会塑造出一套西方标准的中间阶层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舒适的住宅、良好的教育、有品位衣着和闲暇生活、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信息获得能力等等。而最有可能成为消费亮点的,是电脑、通讯、教育、住房、汽车等。在福利分房制度停止和住房货币补贴开始以后,个人购房几乎已经是改善居住条件的主要渠道,而依照“衣、食、住、行”的消费序列,改善住房条件是目前城市居民的最大渴望,今后富裕阶层和中间收入阶层向城市的聚集,会扩大房屋市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屋价格的上升,因为房屋投资者的增多会使利润平均化。电脑、通讯、汽车的关税降低以后,在这方面消费弹性最大的中间收入阶层也会使这些领域的市场趋旺。这方面的趋势已经呈现,到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剧增到1.2亿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近年来年均增加20%;2001年上半年,互联网用户比去年增加了400万,达到2650万户。

总之,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加入WTO以后中国社会可能发生的深层变化,因为这些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变化结果将会左右中国的大众心态和实际的变革进程,并进而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