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iko过气:河南省有哪些能反映民俗文化的纪念品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0 09:36:54
河南省有哪些能反映民俗文化的纪念品啊?

4月27日 08:52 剪纸文化的历史:

  剪纸的历史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 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 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 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 清《保定府志》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香包颂:

  沧海南迁,桑田依然,香包高悬。当年范仲淹知延庆府有《劝农》诗云:“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诵豳风。”范仲淹镇守延庆,身处陇上,从生活中找到了《诗经》“豳风”的源头。“庆土风俗之美,古之遗化存焉。”范仲淹明白了庆阳。懂得为什么中华厚土是能养育出《诗经》和《离骚》的土。

  佩挂香包便是北豳遗风流韵之一种。用四幅裹肚拼成了一个“锦绣田园”图。娃娃骑妒、老婆打桑、兔儿啃青草、猫儿追蝴蝶……仿佛身返故园,散步陌上塬头男女投桃报李;泾水微波,雎鸠和鸣。村头,母女扎花绣叶;树下,老人把酒话桑麻。人不由想起儿时的歌谣,“高高山,山高高,高山上,有人家,又有牛,又有马,还有一树好桃花,两个羊羔在玩耍。”陇上风情如画,难怪“八百里秦川,顶不上一个董志塬边边!香包是女人培植的另一类植物,香包是女人心灵的灯盏,是人类梦里最美妙的音乐和果子。

  有了桑就有了丝,有了麻就有了布。以针牵丝,绣于布,布上长出了红花花绿叶叶,便成寄托情怀的尤物了。男耕女织,含辛菇苦,这才有了香包,所以我说线有多细,心就有多细,线有多长,香包的历史就有多长。

  香包是什么?这样说吧,这包一般是“红包”,红包里可能有钱,有时候里面要缝上一个成色好的“麻钱”,就是古代的铜钱,就像我们现在饺子里包上个“分分元”。有钱好,富裕;钱是圆的,团圆。只有钱还不够,还要“香”,这香是用神农百草中能驱蚊逼蝇、洁身香体以至祛邪降福的草药制成的,和《离骚》一样,民间也叫“香草”。以美人喻君子,以香草喻品行的高洁,我又感到这豳风里也融合着徐徐楚风。香包什么样?像心一样的最多,一颗香包就是一颗心。一颗心有一颗心的心思,所以香包千姿百态。“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偷偷送你一个香包,和公开抛绣球一样爱上你了。香包是最温馨的缠绵,是现实中可以把握的神话。

  香包为啥又叫荷包?庆阳民歌《绣荷包》这样唱:“正月里闹元霄,荷包绣开了……”合水民歌《走西口》里说:“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走,捎给你的巧手手。”巧手手要红绸绸干啥?绣荷包,绣下荷包干啥?我猜想,谐音“合”,藏百年好合之意。荷包之荷,叫人想到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女孩儿浣纱归来,笑语玲珑,并非江南独有的风光吧?月光下,玉荷临风,亭亭玉立的女子“想你想得见不上面,只有拿起针和线。”荷花,并蒂相莲(恋),比翼欲飞,待到那年那月那一天,你看“我”“穿那大红袄,辫子红绸扎。绿色裤子红鞋红袄袄,活活一朵牡丹花。”嗨——上轿了!藏在荷包里的粉红心事,就出落成了浪漫香艳,被小伙子们抬着煽着颠到了婆家。莲里生子,含娇藏羞,寓意生命之美,生命之源。

  会绣香包就是会“绌”。绌,就是穿针引线在布上绣花的动作,动词转换为名词。巧手绌出来的刺绣艺术品就亲昵地叫“绌绌”了。先前那一双给自己扎“陪房”,给新郎纳鞋的巧手,给娃开始绌小衣小帽小裹肚了,给娃开始绣玩具了,给掌柜的扎烟袋了,给闺女精心勾画披肩了……看啥绌啥,想啥绣啥。丝者,思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天高日月长,闺女等成媳妇,媳妇熬成婆,艺到老来俏,一出手都是独一无二,绝难复制的精品。“五月端阳耍线哩,八月十五耍面哩。”仰艺术为生活,视生活为艺术,都耍成大师了!陇东妇女一辈子就“耍”了个为生活锦上添花。这样广义的香包就包括所有的刺绣品。从实用衣物的装饰转向纯粹的艺术,从民间窑洞民居走向艺术的大雅之堂——庆阳香包成为华夏刺绣艺术品中的一个独特流派:无论叫香包,还是叫荷包,叫猫叫咪咪都行,都是陇绣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大类。更随和的叫法是“耍活子”,就是布做的娃娃玩具。藏之于箱底的是爱的秘密,馈之于孩童的是爱的布施。陇绣中主要是这一大类中的生肖、五毒等等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自创自做的儿童玩具,现在又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居室、轿车和节日喜庆活动的装饰品,成为普及庆阳千家万户的文化产业。香包是高原上最鲜艳的旗帜,香包是我们鸽子一样飞翔的名片。

  庆阳人倡导了个香包节,就是庆阳人大红大绿的浪漫想象。民间节日本身就是活的动态的人间瑰宝,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不会过,没兴趣过,悲莫大焉。端午赛香包、赠荷包、送粽子、赛龙舟、祭屈子,弘扬爱国精神,华夏同识,南北一俗,美莫大焉。香包节,既有传统承继,又有现代蕴含,它是端阳节,又是情人节、诗人节,还是华夏民族传统的敬师节,每逢此日,学生给老师送香包、家长给老师送粽子以谢师恩,一节多能,满足了不同年龄的人情感交流的需求,而其聚万众于一节的媒体便是“香包”!糯米包红枣,粽子蘸蜂蜜。一年中,我们共同拥有香包的这一天,是最有诗情画意的一天,最甜蜜的一天。这一天是千千万万的母亲带着她的闺女绣出的,这一天是全中国妇女的节、母亲的节!

  诗骚传国,香包传情,沧海桑田,生命长青!香包是什么?香包是最嘹亮的灯盏,香包节是人类用千万年时间,淘洗出的我们感情的金子打制的灯盏!

  香包文化的发展现状: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香包,俗称荷包,集中代表了庆阳刺绣的风貌。早在唐代,庆阳的民间刺绣就已广为流传,到了北宋,已有佩带香包的习俗,用以寄托幸福、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追求和愿望。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庆阳香包以其艳丽的色彩、大胆奇想的构思、考究精湛的工艺、神奇丰富的寓意、朴实敦厚的风格走出庆阳,面向全球,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外客商争相购买的一朵奇葩。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独具庆阳地域特色和黄土风情的庆阳香包,每年端午节,庆阳市都在西峰举办香包节。节会期间,除了展销香包刺绣精品外,还穿插有大型商贸活动、明星演唱会及综合文艺节目展演等,节会一般10天时间。

  参考文献: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