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玫瑰林笛儿微盘: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何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5:48:08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俨俗姓寒,年十七出家,初事惠照禅师,后谒石头希迁,密证心法,得其衣钵,住澧州药山,大畅禅风。当时李翱任朗州刺史,仰慕其名,乃入山谒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他们的这次会见:“(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又据《五灯会元》卷五,惟俨示法的方法大致上是这样的:“问:‘学人有疑,请师决。’师曰:‘待上堂时来,与阇黎决疑。’至晚,上堂众集,师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甚么处?’”其僧出众而立。师下禅床,把住曰:‘大众,这僧有疑。’便与一推,却归方丈。”竟以不言为言,正可作“我来问道无余说”的注脚。但在李翱的询问下,他还是说了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怎么使李翱顿悟的呢?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这,或许就是李翱从惟俨那里得到的启示吧!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数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一日,李翱亲自登门造访,药山座在蒲团上,手拿经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忿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而出,这时,药山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说道:"不懂。"药山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
??李翱听过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证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
??只要领悟,就不算太迟。李翱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古人求师论道讲究一个缘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来自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能放下身外事,淡薄名利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只有曾经沧海游历巫山的人,才会对清水浮云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传灯录》载之甚详:
朗州刺史李翱,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宋相张商英曾颂其事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按:张颂之意,盖谓其未见道也。李翱曾受知于梁肃,为作感知遇赋。而梁肃为天台宗之龙象,《大藏经》中有梁肃之《止观统例》。
《复性书》认为性本明净为七情惑而受昏浊,故为“制情复性”之言。如云:“人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溺矣,非性之过也。七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滓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滓,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又云:“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