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5:27:45
简答即可.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①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②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写细致。

④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这个批评是恰当的。其中仅钱起、卢纶的一些小诗艺术上尚有一定成就。

钱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老,曾和王维、裴迪等人唱和。诗风也略似王维,以“体格清新,理致清淡”(《中兴间气集》)为特色。如“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等诗句就是例证。他的《省试湘灵鼓瑟》颇为前人称道。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仅点明环境气氛,而且能引起对曲终人杳的惆怅。

卢纶(748—800?),在十才子中,诗风较为雄壮。《和张仆射塞下曲》两首最有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两首诗都是歌颂将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广故事,写出边塞射猎生活的片断。第二首写轻骑雪夜追击敌人,更充满战争生活的气息。他还有一首《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也是边塞绝句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比十才子时代略晚。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他的《从军诗序》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但是,他从军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诗:“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清楚地说明这种军心士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士卒们对战争厌倦不满是很自然的:“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并不是偶然的。例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

胡风冻合辟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寒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暖川》

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这个差别虽然不只是诗人风格不同的问题。但他这些绝句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宛转,语言的精炼自然,都接近王昌龄。据史传说,他的绝句一类的诗,“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诗体上,也偶有佳作。如《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视殇辞》,杂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为阵亡将士招魂的长歌。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也是比较好的边塞作品。此外,他的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虽非边塞诗,也颇为人所传诵: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语简情深,非经历离乱生活的人写不出。